2016年镇江市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镇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0

2016年,镇江市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33.8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亿元,同口径增长4.7%。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市场消费总体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汽车消费增长8.6%,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2.5%,增幅列全省第2位;产业类实到外资13.1亿美元。工业经济缓中趋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3%。服务业发展总体向好,服务业投资和用电量分别增长17.9%和11%。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结构趋优,“农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农业电商主体网上营销额增长30%。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研究出台“1+5X”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并狠抓落实。去产能方面,淘汰落后产能项目43个,化解水泥产能110万吨,完成地条钢摸排整治工作。去库存方面,全市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分别下降29.2%、36%;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增长66.7%、75.4%;市区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0个月。去杠杆方面,扩大直接融资渠道,8支企业债券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发行,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7家。降成本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省降成本措施,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企业家沙龙、政策宣传对接、“暖企行动”等为企服务活动,在全省率先降低企业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三项费率,出台14条降成本措施,为企业减负85.2亿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新增贷款投放448.21亿元。补短板方面,聚焦茅山老区,全面启动实施“百村万户达新标”工程;扎实开展“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及“万个支部结对帮扶万户特困家庭”活动。 

  (三)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17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49.1%。入选“中国制造2025”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创成国家航空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持续快于传统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6%。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7.3%、31.3%。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扎实推进,100个技改、57个节能降耗项目顺利实施,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5%,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 

  (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成功举办首届镇江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发布了低碳发展“镇江指数”。应邀参加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国家级生态城镇化示范区正式获批,丹阳创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扬中创成全省首家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市。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环境准入,清理一批违法违规项目,对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排污权确权工作。持续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一湖九河”、“三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部署“两减六治三提升”生态环保专项行动,推进沿江环境保护,城乡环境面貌逐步改善。 

  (五)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深化“放管服”及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在全国率先实行“多评合一”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模式被写入中央文件,建成“e办事”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不进一扇门、不找任何人、办成所有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家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启动国家高新区核心区一期建设。新增3个国家级、8个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和1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9%,列全省第5位。 

    (六)民生幸福持续改善。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82个重点民生项目如期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扎实推进,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和“创业镇江”行动,镇江创业园成为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实施精准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城镇就业7.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5%。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二连增”。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9%,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完成市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危房空斗墙解危、城市干道燃气管道改造等年度任务。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创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全国百强。第三次调整公立医院医药价格,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民生“三安”持续加强,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