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服务业加快发展亮点纷呈

来源:泰州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0-09-29 浏览量:18

十六大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转变,泰州市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0年间,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鼓励、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实施,泰州市服务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39.29亿元,比2002年净增772.97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4.3%,高于同期GDP 14.1%的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增强,在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局中,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泰州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结构比重先降后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十六大以来,与泰州市其他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更为稳健、快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先从2002年的33.4下降到2006年的31.0%,又提高到2011年的38.8%,比2002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从2008年以来,泰州市一产、二产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三)内部结构持续优化。10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呈现出传统服务业稳中有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的特点。2011年年末,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0.23 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8.4% ,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8.9 个百分点;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0.94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 29.9% ,与2002年末相比提高6.6个百分点。

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贡献能力凸现

(一)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交通运输、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稳步抵近,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产业蓬勃兴起,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2011年,泰州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中,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9.60万人,比2002年增加1.62万人,年均增速为1.0%;占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42.1%,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员,对增加就业、增加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服务业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领域。2011年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38328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9371元、30990元、45999元。服务业平均工资是第二产业年平均工资水平的1.5 倍、是全市总体水平的 1.2 倍。在国民经济19个大行业中,14个服务业行业就有8个超过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达到74210元、59605元、55504元和51290元,成为泰州市年平均工资超5万的四大行业。服务业行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高于全市及第二产业总体水平,使其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领域。

(三)服务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随着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业提供的税收越来越成为泰州市税收增长的源泉。2011年泰州完成服务业税收收入113.25亿元,占到全市总税收收入的35.0%。其中,服务业地税收入68.62亿元,占服务业全部税收收入的60.6%,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高达56.7%,这显示出服务业强大的税收创造力。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服务业生产税净额达113.94亿元,是2002年14.06亿元的10.4倍,年均增长29.7%;而同期第二产业生产税净额年均增长只有21.6%。2011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的生产税净额中,批零住餐业占32.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5.6%;金融保险业占11.2%;房地产业占36.2%

三、重点行业蓬勃发展,亮点纷呈

(一)交通运输能力提高

泰州市紧紧抓住近10年全省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黄桥战役”为抓手,推进新一轮交通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个由“一纵一横”铁路主动脉、“三纵五横”公路主骨架、“四纵四横”水运主通道和“一港两站”运输主枢纽共同编织的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2011年,泰州市公路里程达到8894公里,是2002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0%;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895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4177万吨公里以及水路货运量10482万吨公里,分别是2002年2.4倍、1.9倍和5.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0.2%、7.6%和19.8%。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保持稳定,在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主力地位进一步巩固。

表1:交通运输业主要指标增长情况


单位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平均增长

速度(%)

公路里程

公里

2528

3157

4624

4624

7270

7362

7954

8206

8696

8894

15.0

#等级公路

公里

2471

3110

4589

4589

6996

7106

7833

8169

8664

8868

15.3

公路客运量

万人公里

3728

3480

4238

4670

4855

5939

6775

7384

8680

8959

10.2


公路货运量

万吨公里

2154

2029

2032

2123

2221

2533

2937

3148

3693

4177

7.6

水上货运量

万吨公里

2066

3064

3342

3430

3597

4911

6388

6650

8649

10482

19.8

(二)金融业飞跃发展

发展经济,金融是核心;发展新型工业,金融是主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金融是支撑。10年来,泰州市金融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好中求快、快中求优的进程中,有力支持和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2592.9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07.77亿元,分别是2002年5.3倍和3.9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4%和16.3%;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1725.34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2.0%。南京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无锡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在泰州设点,至2011年泰州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泰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到30家,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各级旅游机构逐步健全,旅游规划不断完善,重点景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管理逐步规范,旅游从业队伍逐步壮大,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1年末,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84.66万人次,2003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145.66亿元,年均增长20.6%;其中共接待入境旅游者9.16万人次,2003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25.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440.19万美元,年均增长达25.9%。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国内旅行社104家,旅游星级饭店3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6家,三星级饭店17家),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316.0%和93.8%。随着《泰州市环城河风景区规划》、引江河森林公园规划、姜堰市旅游总体规划等工作顺利推进,2011年末,泰州市国家A级以上景点数也已达到18个。

(四)邮电业发展迅速

2011年末,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6.9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9%。传统业务继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2003-2011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先增后降,先从2002年的124.70万户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183.54万户,而后随着移动电话越来越普及,固定电话渐渐萎缩,到2011年,泰州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只有125.85万户,比2002年仅增长9.2%;2011年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369.15万户,是2002年的5.5倍,年均增长21.0%。新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快递等新兴业务不断涌现,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泰州市计算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469858户,是2002年的43.1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1.9%。

(五)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泰州市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28.26亿元,是2002年的11.7倍,年均增长高达31.5%,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同时,还带动了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代理、咨询担保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使房地产业逐步成长为服务业新的支柱行业。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由2002年的253.81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639.6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3.0%。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共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468.2万平方米,是2002年的98.02的4.8倍,年均增长19.0%。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由2002年的14.3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5.06亿元,年均增长40.0%。

注:本文的服务业仅指第三产业,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