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实施“1633”工程推动物流业发展

来源: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9-29 浏览量:18

宿迁市入实施物流业“1633工程”,即重点打造市区运河中心港物流园和沭阳、泗阳、泗洪三县综合物流园,加快建设洋河酒产业物流中心、宿迁粮油食品物流中心、华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苏州物流中心、义乌商贸城物流中心、中联保税物流中心等6个专业物流中心,突出培育30家重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30项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一核四带多节点”发展框架,取得较好成效。2014年,我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达139.6亿元,占GDP比重7.5%,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20%下降至18.3%。

一是政策扶持主体到位。在2012年该市就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促进物流业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争先创优。对新认定为国家3A级的物流企业、新获得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或省级重点物流企业、新评定为“江苏省物流示范基地”或“江苏省物流示范企业”的单位,分别给予30至60万元不等的奖励。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注意培育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全市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568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为18.7亿元,物流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运行效率和市场影响明显提高。特别是粮食和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已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特色,其中宿迁粮食物流中心作为省粮食物流规划重要枢纽,已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黄淮海地区小麦物流四大节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壮大发展主体,该市重点加强了运河中心港产业园以及沭阳百盟物流园、泗阳临港物流园、泗洪现代物流园等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投入;同时加大与优质物流企业的合作,该市交通物流和连云港港口集团成功联姻创建了通联物流园,万里物流与浙江传化集团达成合作共识,投资10亿元建设宿迁传化公路港。

二是要素集聚人才支撑。物流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对接时间和损耗。目前,宿迁市以公路为基础、水路和铁路为补充的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达103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7公里;境内大小航道19条,航道总里程为913.09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航道112公里),共有内河生产用码头泊位187个;新增1000吨级码头2个,500—1000吨级码头20个,500—300吨级码头18个。为进一步加大要素集聚,该市加快运河中心港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到年底园区核心区10.45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满足企业入驻需求,形成物流业集聚发展承载区,以带动车源、货源、信息源等物流要素的集聚。为了提升宿迁物流发展的软环境,该市还与连云港签订了共建共用口岸合作协议,依托宿迁与连云港两地海关全新的物流辅助系统,通过与连云港口岸港务部门的直接连接,实现宿迁地区进出口货物在“家门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了保障物流业发展的后劲,该市先后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专家教授对物流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全市物流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并在当地职业学校开设物流班培养物流适用人才。宿迁还设立了引进急需和紧缺人才专项资金,积极吸引市外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和团队来宿创业。

三是创建品牌 信息应用,该市在物流业发展注重产业融合和物流企业的品牌创建,除了中国宿迁电商产业园、运河中心港产业园、华东农业大市场、沭阳县(百盟)物流产业园、吴江-泗阳现代物流合作示范园区等知名物流园区外,全市还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360个,产品辐射上海、江浙等地,并形成一批大规模、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个,城市、城际配送市场具有一定规模。

宿迁注重培育骨干物流企业,根据物流企业规模和成长性高低,鼓励和引导与国内外物流大集团大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联合,加快向第三方物流升级转型;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成立独立的物流企业。去年,该市梳理扶持了20多个物流项目上报省级,9个项目上报国家级,益客食品等物流项目获得530万元国家资金支持。未来一段时间,宿迁将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推动物流业态优化。以“宿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载体,加大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全力打造“智能物流园、智慧供应链”;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鼓励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物流专用设备,不断提高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标准化水平,加快提升物流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