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三角——哪些城市“突飞猛进”?看看它们的经济成绩单

来源:贝壳财经 发布时间:2024-03-12 浏览量:114

近日,长三角地区41城经济运行情况已全部披露,其中35城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腰部城市增长最快,江苏连云港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黑马”,经济增速超两位数。

2023年“万亿俱乐部”扩容至26座城市,其中长三角地区万亿城市增至9城。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长三角41城2023年经济成绩单,解码长三角发展密码——哪些城市“突飞猛进”?新的一年又有什么大动作?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破30万亿元  连云港、舟山、绍兴成“增速黑马”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3年长三角生产总值破30万亿元,占全国总值的24.2%。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去年GDP同比增长5%,经济总量再次反超安徽,跻身全国经济排行第十,总量保持全国城市GDP排名首位。

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份2023年增速也全部跑赢全国,其中浙江整体增速领跑长三角地区。去年,乘着亚运之风,杭州文旅收入大幅增长,带动浙江多地旅游热,浙江省GDP同比增长6.0%,登上8万亿元台阶,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6.8%。江苏、安徽增速相同,经济总量分别为12.82万亿元和4.71万亿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详细梳理长三角地区41城2023年成绩单,发现头部城市稳步增长,连云港、宿迁等“腰部城市”也强势发力,多个城市GDP接近万亿元大关。去年,江苏常州GDP总量突破万亿元,达10116.4万亿元,长三角万亿城市增添至9城。与此同时,江苏徐州、浙江温州经济总量均超8000亿元,今年两地两会均提出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的目标。

 

从增速上看,长三角整体表现亮眼,41地级市中,只有6个城市整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腰部城市”连云港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黑马”,同比增速达10.2%,成为长三角地区增速唯一达到两位数的城市。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石化产业成为连云港2023年经济增长最大“助推剂”,数据显示,2023年连云港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达5169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石油加工完成产值1198亿元,增长202%。

此外,浙江舟山经济增速位居长三角地区第二,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船舶修造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增速均在两位数,分别增长22.2%、20.5%、18.8%。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长三角头部城市呈现出增长乏力态势,长三角地区经济前五强中,3城增速低于全国5.2%水平,其中江苏“老大”苏州、“老二”南京增速均为4.6%,是江苏增长最慢的城市。

去年,江苏外贸出口整体承压,出口总额下降2.5%。苏州、南京作为江苏外贸重地,受到影响最大。据南京海关数据,以人民币计,南京出口降幅11.8%,苏州出口下滑2.5%。由于两地工业出口比重较大,外贸低迷影响转导至制造业领域,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南京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增速均低于平均水平。

 

布局动力电池及新能源零配件产业链  常州迈入“万亿俱乐部”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已有五年时间,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扩容至2023年的9个,2023年常州以10116亿元GDP迈入“万亿俱乐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顾新晋万亿城市常州过去5年的发展脉络,发现其成为万亿城市的潜力早已显现。 

作为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常州聚集江苏时代、上汽时代、中创新航等一众动力电池企业,又先后引进比亚迪、理想整车企业。2018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4.2%,到2020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相比于2018年增加近1000亿元。

2021年,常州经济总量就实现“跳跃”,从2020年的7810亿元增至9038亿元,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5.7%,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分别增长71.4%、28.8%、24.1%和20.0%。据常州工信局数据,2021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幅超过60%,新能源整车产量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倍增。

 

也正是在这一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成立,来自整车制造、电池、电机、车联网、软件等行业的7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参与其中,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常州市工信局先进制造业推进处处长仲雅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动力电池产业规模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五分之一,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像上海的特斯拉、安徽的蔚来、浙江的零跑,都用到常州生产的电池。”

随着长三角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逐渐形成,处于产业圈之中的常州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常州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增长15.0%,其中新能源整车产值增长126.6%。2023年前11月,动力电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611.8亿元。

今年,常州持续借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新能源之都。2月26日,常州-上海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周启动,现场签约2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80亿元,涉及新能源、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产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继常州之后,更多长三角“腰部城市”发力,离万亿关口最近的徐州、温州均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万亿目标。以传统产业见长的两地,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徐州将2024年定为“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龙年开工第一周市委书记便率队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活动。作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温州今年着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目标到2025年新增“个转企”1万家以上,引进企业总部220家以上。


长三角开启科技竞赛  四省布局哪些“未来产业”?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围绕重点产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以占比不足4%的国土面积,贡献超24%的经济总量,成为多个新兴产业重要阵地。据工信部2022年数据,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1/4的工业增加值,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制造业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发展不止于此。从去年开始,长三角多地提出发展未来产业,多数头部城市在各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新一轮竞赛即将开启。

目前,长三角各地已确立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万亿城市成为“先发力量”。上海计划在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2024年上海市共有191项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科技产业类项目76项,涉及医疗、制造业多个方面。

 

今年浙江两会提出,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根据浙江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和未来网络(6G)、宁波柔性电子入选。在江苏,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安徽提出,到2027年,在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关注未来产业的“底气”来自于长三角地区城市对研发的投入和重视。2022年长三角四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投入强度均位列全国前列。其中,上海持续领跑,研发投入、投入强度均位于长三角城市首位。就投入强度来看,江苏苏州、安徽合肥研发强度投入较大,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3.9%。杭州R&D经费总量虽位列第四,但投入强度不及南京。除暂未披露数据的宁波之外,南通研发投入情况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