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皖北平原,已披上2023冬季第一件银装,细嫩的麦苗匍匐在雪被下,积蓄着生长的力量,老树却将遒劲的枝丫伸向天空,迸发出向上的呐喊。
皖北,以全省37.8%的面积,承载着全省约50%的人口,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却仅占30.8%,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安徽是短板,而人口众多、经济薄弱的皖北,则是短板中的短板。然而,没有皖北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更无法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初冬时节,《徽商》全媒体记者在皖北进行为期8天的深度采访,关注过去以“江淮粮仓”“两淮煤田”等要素驱动发展为主的皖北,如何跨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安徽这盘皖北振兴的大棋,20年来从未“停子”,这片“金角银边”立志成为新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在新时代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
迈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汽车从合肥出发,1个小时来到淮南、2个小时到达蚌埠……四通八达的道路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皖北更近了。
要想富,先修路。路,支撑着城乡的骨骼。
“山又高来水又深,有女不嫁榴园村。”曾几何时,一首民谚道尽龙脊山下榴园人的心酸。这里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几镐下去就铲到了石头,当地人称作“石头山”。数百年来,村民习惯在房前屋后、山上山下种下耐旱的石榴树。
如今,一条总投资约1.6亿元的皖北“川藏线”串联起沿途的龙脊山自然风景区、榴园4A景区、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淮北市烈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方惠告诉记者,皖北“川藏线”串出一条生态走廊,石头山变身“云端美宿”“云端烧烤”,旺季供不应求。通过重新打造四季榴园景区,举办地锅鸡美食文化节、石榴文化旅游节等吸引游客,榴园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近年来,皖北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铁路里程增长1.8倍,达到664公里。公路总里程增长61.2%,达到10.2万公里,公路密度193.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13.8%。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2023年皖北地区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省重点项目清单4545 个,年度计划投资4792.69亿元,阜阳—蒙城—宿州(淮北)、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引江济淮二期等重点工程开工。
水,也曾经制约着皖北发展。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藏身着国内规模前列的锦鲤养殖基地,近2万尾锦鲤“游”出了近郊小镇农旅融合发展新思路。然而没有“源头活水”,在人均水资源只有不到全国1/4的皖北,观赏鱼养殖这种高附加值产业以前不敢想象。据淮北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介绍,园区的循环用水都是通过水权交易进行的,公开透明。相山区探索地下水水权改革,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
水、路这些基本生活要素的新变化,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幸福指数的提高,也为皖北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39.1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皖北地区生产总值11163.6亿元,朝着全年2万亿目标又迈进坚实的一步。皖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速从“十五”时期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逐步缩小到“十一五”时期低1.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低0.5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低0.3个百分点,基本跟上了全省发展步伐。
启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在安徽的最北端,一颗颗黄澄澄的砀山梨,好像冬日小精灵,在流水线上挨个“体检”。“这里每天可加工80吨砀山梨,销往全国各地。”安徽爱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振指着分拣线上的酥梨说,“我们是京东、盒马、美团优选等渠道供应商,能带动当地的农产品价格提升。”
皖北地区素有“江淮粮仓”的美名,粮食产量占安徽省的60%,农产品深加工是“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一个切入口,一、二、三产如何融合发展,千亿粮仓怎样变身万亿厨房?皖北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3年6月,砀山县入选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集聚了申雪冷链、幕天冷链、壹度股份、爱泽供应链、恒森果蔬冷储、汇源食品、圣沣食品等13家冷链物流、食品加工企业,立足宿州打造区域性果蔬食品集散中心、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冷链大数据中心,以及国家冷链物流枢纽,形成“冷链物流+生鲜电商”融合创新发展。
对于淮南人来说,牛肉汤每一口都是幸福的滋味,有这么一群人,立志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淮南牛肉汤香飘世界。1993年出生的淮南小伙陈默,现在的头衔是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我发现外地的牛肉汤没有哪个能比得过我老家的味道,我们牛肉汤单品的产能可达一天10万包,一年产值差不多3.5个亿。”
像陈默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正在探索以方便装、预制菜等形式传承淮南牛肉汤。2022年,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约为235亿元。2023年,淮南市出台13条政策,“真金白银”支持牛肉汤产业发展,推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进程。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一头肉牛,如果卖给屠宰场,能卖两万多块钱,但如果“吃干榨净”,充分进行深加工,价值能增加几倍。亳州市在全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中下出先手棋。该市出台“牛规划”、制定“牛政策”、成立“牛专班”,按照谯城良种繁育、利辛规模养殖、蒙城屠宰加工、涡阳高端肉牛羊发展定位,支持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壮大、企业受益、农民增收。
打开区域经济新格局
安徽省10个人口大县9个在皖北,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20强榜单中,皖北地区共有9县(市)上榜,高于皖中和皖南。濉溪、太和、颍上、凤阳、临泉、蒙城、涡阳、萧县和界首9县(市),全年实现经济总量3823.72亿元,约占皖北经济总量的27%。其中亳州独拥两县上榜,2023年前三季度,亳州市更是跑出了经济运行考核皖北六市第一的好成绩。
县域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和产业链,落脚点是园区和载体,产业做大,产业链优化,园区提升,才能打开发展的新格局。把特色资源转化成优势产业,振兴皖北的实践中,一批百亿级县域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2023年9月26日,安徽坤泰首款集成式双电机混合动力(DHT)变速箱在淮南凤台正式下线,第一位客户是奇瑞。“我们去年引进了新能源汽车两个核心项目,第一个就是昆泰汽车,这家企业在常州经济开发区,是潜在的行业‘独角兽’,项目总投资36个亿,已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34个亿,目前市场供不应求。”凤台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吴向韶介绍道。
凤台县发改委党组成员高云山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将招引坤泰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该县围绕打造千亿级综合能源产业集群实施项目20个,围绕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实施项目5个。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23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凤台县上榜。
黄淮“铝都”——淮北市濉溪县长期位居安徽县域经济十强,号称“皖北县域经济第一县”。整个濉溪县和铝产业有关的企业达到80家,产值近200亿元,铝产业基地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在濉溪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动力电池箔、高端铝型材、特种再生铝合金等特色产业集群。1970年,淮北市第一家铝冶炼综合企业筹建,延续至今的铝“脉”,使濉溪积累了大量人才和技术。
在安徽力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重达8吨的铝锭正等待“瘦身”手术,它们将被铸造成薄如蝉翼的铝箔。“目前全球可轧制最薄铝箔在0.004毫米级,我们可以做到0.006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几分之一。”力幕科技办公室主任宋晓辉介绍道。这种厚度以毫米为计量单位的,小数点后有两个零的箔称为双零铝箔,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铝箔产品之一,“我们是无锡市国资平台下属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来到淮北,最主要看中这里完善的产业链和专业人才积聚,像园区里有规模较大的铝箔餐盒企业,这就是我们的下游。”
濉溪经济开发区经发部副部长王利告诉记者,园区形成了以中基电池箔、力幕科技、家园铝业为代表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逐步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铝基产业特色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正锚定千亿园区、千亿铝基“两个千亿”目标,打造有影响力的铝工业基地。
在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26强中,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居榜首、颍上县清洁能源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名列第26位。颍上县还给自己定下了到2027年实现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150亿元的“小目标”。
冲刺产业突围新战场
当下,汽车产业被定位为安徽制造强省的“首位产业”。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又有巨大市场需求,身处“汽”势如虹的氛围中,皖北怎能缺席?
投资百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落户阜阳市阜南县。总投资51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落户淮南市凤台县。蚌埠怀远跑出了皖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怀远唯一的本土上市企业——壹石通,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锂电用勃姆石供应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怀远县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目前经开区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0余家,涵盖汽车制动系统、汽车电子泵、汽车空调压缩机、全车橡胶密封件等领域。
长三角一体化“链”上发展,一“汽”呵成。皖北和沪苏浙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安徽还在皖北布局了10个南北共建园区,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其中,阜阳-合肥产业园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全力推进汽车制造、新材料、装备制造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淮河两岸,过去是“家里有矿”,今天是紧盯新兴产业,努力挖掘产业新“矿”。淮南、淮北的煤炭资源等遍布皖北的特色资源转化,在皖北振兴中同样重要。
在淮河能源的大数据集控中心,屏幕上闪动着上百个数据图标,这是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监视系统。当班值长王宇鹏告诉记者,全厂今天所有涉及生产运行的工作,全部由统一的出口管理。他指着一行数据说,截至今日,我们全年装机发电量是49.7亿千瓦时,今年全年计划是55亿千瓦时,“不论是发电指标、煤耗指标还是排放指标我们都是领先的,现在国内最先进的就是二次再热煤电机组。”
作为区域能源保供“主力军”,淮河能源即将迎峰度冬。在潘集电厂,两个冷凝塔冒着纯度99.964%的水蒸气,如同给天空做面膜,淮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新型超低排放“绿色火电”,为皖北振兴加足火力。
拼出干事创业新速度
“这几年企业落户蚌埠后,我体会特别深,安徽重视科技人才,善于为企业科技赋能,领导干部懂产业、熟悉产业链。”安徽德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胜利说。
这家企业2018年底通过招商引资方式从昆山入驻蚌埠市蚌山区,产值已超3亿元。朱胜利认为,江苏过去依靠代工等中低端制造取得了先发优势,但是安徽模式恰恰是未来他最看好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很多从长三角、珠三角到皖北落户的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变化认可的同时,也对皖北的干部干事热情称赞有加。
在皖北经济增速不断与全省缩小距离的同时,皖北的干部也在快速成长。从最初单一的乡情招商、同窗招商,到现在的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从简单的承接转移,到精准的延链补链,从招商部门抓招商,到各部门人人关心招商、时时惦记招商……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
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自2017年启动建设,2022年产值已超120亿元,而园区招引的龙头企业TATA木门,其招商线索就来自一场春节期间的亲友聚会。
阜阳市政府驻深圳联络处主任孙涛,已经在大湾区驻扎了近1000个日夜,他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招商引资“打法 ”,重点关注皖北籍企业家创办的规模在2个亿—3个亿的科技型企业。
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廖军直言,园区招商“秘笈”就是围绕着主导产业研究产业链上下游,绘制精准招商“地图”。
对于企业家而言,稳定的预期就是投资的信心。“提级调度”“顶格推动”“店小二精神”成为这片热土上的热词,在这样的氛围下,皖北正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广东上市公司泉为科技百亿项目落户宿州市泗县,2023年1月签约,2月即开工。阜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阜阳市光伏新能源产业“一号工程”,从开工到试生产仅用了76天。
任何发展的起点皆为人,皖北与沪苏浙加强人才交流。皖北各市已组织超过600名学员、干部人才赴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杭州、宿州,宁波、蚌埠等地也互派干部挂职。
把握政策“礼包”新机遇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加快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持续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工作,大力推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快完善皖北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提升皖北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政策是机遇,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安徽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自2001年成立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以来,先后制定出台4个“皖北十条”、推动皖北“两个加快”、南北结对共建等支持政策,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资源加速向皖北聚集。皖北紧邻苏鲁豫三省,是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叠加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皖北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