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乡村振兴”新思路,详细解析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来源:知乎 发布时间:2018-06-22 浏览量:19

乡村衰退是一个世界性共同关注的世纪难题。自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后,社会各界都在为“如何破解乡村问题”群策群力。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与中国同属东亚区域,具有相似的文化底蕴,曾经创造了“汉江奇迹”的韩国,是如何通过“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间使农村改变破旧落后的面貌,基本实现社会整合目标的?

一“没有希望”的韩国


20世纪初中期的韩国,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那时,韩国是一个地少人多、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1961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美元,基本没有现代基础工业,70%的农民处在饥寒交迫中,人口动荡不安。


1962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开始实施“经济开发5年计划”。自1962年-1971年,仅仅十年间,人均GNI由1962年的$87/年,增长到1971年的 $290美元。


伴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提升, 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涌向大城市,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自然环境状况差,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970年,250万农户中大约有80%住茅草屋,20%的农户通电,连接乡村的道路大多没有修好,5万个自然村中只有60%能通汽车,韩国农村家庭收入与城市家庭的比值达到1965年以来的最低值,如下表:

为了改善乡村面貌,1970年4月22日,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


自此,一场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口号的“新村运动”在韩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并以燎原之势,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为“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村运动”的不断深入,1971-1978年间,韩国共完成道路修整85851公里,全部村庄都能通汽车;共修桥68797座桥,村均2.1座;1975年时除作为旅游景点的“民俗村”外的茅屋全部消失;运动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简易自来水,头顶水罐成了历史;运动后全国各村都修建了宽敞明亮的会堂,供人们商讨村务。


1996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000美元,并成功加入OECD这个发达国家经济组织,标志着韩国于1996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完成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学者崔志鹰、朴昌根在《当代韩国经济》一书中,曾将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总结为: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韩国政府的合理的产业政策;权威主义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艰苦奋斗以及“新农村运动“带来的韩国农村的变化等。

二 韩国“新村运动”的内容


什么是“新村运动”?


时任韩国总统、新村运动的发起人朴正熙定义它为“一场通过每个人的勤勉、自立、协作来实现的,旨在提升韩国人生活水平的运动。”时任总统府总统秘书室长金正濂先生将之解读为,这是一场“开发精神、改善环境和增加收入三位一体的运动。”后来,时任总统经济事务特别助理的朴振焕先生又认为它是“通过参加村庄建设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的运动。


新村运动内容广泛,涵盖道路系统修缮、环境整治、建筑改造、居住条件改善等各方面。从空间上看,新村运动从农业领域率先开展,重点进行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点迅速波及到城市、工业、学校和军队,继而向全国扩展;从时间上看,新村运动初期,侧重于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之后的项目集中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收入增加等方面。


综合韩国新村运动的项目,其内容主要包括:


(1) 新建桥梁,修筑进村公路,村村通车:仅1971-1975年间,韩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 新辟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乡村道路4.4万公里,扩展乡村道路4万公里;


(2) 改善传统的饮用水井和村庄排污系统:70年代,韩国农村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就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3) 修葺农家的旧围墙,瓦房取代茅草屋顶,改善农村住房条件: 1971年,韩国250多万户中约有80%住在茅草屋里,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铁片屋顶的房屋。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资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4) 村村通电,户户接电话,农村电气化加速: 60年代末,韩国的农户仅有20%安装电灯,其余的农户还在油灯下生活。到1978年,全国250多万农户都安装了电灯。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 、电冰箱105% 、燃气灶100.4% 。


1970年以前,在3.5万多个村庄中,安装电话的只有3800个。1993年,每100户农民电话普及率达到99.9%。


(5) 平整土地,治理河川,绿化山野:为提高生产率,韩国积极平整土地,到1983年底平整土地已完成41.5万公顷,占应平整土地面积58.8万公顷的7l% 。


为实现土地的水利安全化,政府积极开发水利资源,治理四大江河流域,扩充水利设施,使水利安全田的比例由1968年的58%提高到1979年的87.3% 。

与此同时,韩国制定了两个治山绿化十年计划,将每年的3月21日~4月20日定为“国民植树日”,实施“全村育苗”、“全村共同植树” 事业,以速生树七、慢生树三的比例,实行快速绿化。到1977年底,为解决农村烧柴而植树的燃料林达84.7万公顷,3年内共营造2000公顷经济林。


(6) 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高产水稻新品种,开发区域特产品: 自1972年,韩国开始实施5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设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基金。1997年,韩国主要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率已经达到98%以上,一般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率也达到50% 。


继1972年普及“统一稻” 之后,从1975年开始引进栽培灌溉、排水等技术,整理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先后培育和普及“维新”、“密阳23号”、“密阳30号”、“水原264号”、“鲁半”等新稻种,确立了每年生产3800万石稻谷的自给自足体制。

1990年,韩国农村振兴厅在374个地区推动农村区域特殊产品示范事业,其中包括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内容,并于1990-1992年派遣驻示范区域的指导人员承担该区域的技术指导。


进入21世纪,又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不仅建立了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综合援助机构,回归农业的青年农民教育,开发农业经营教材;而且,积极推动饲料生产、加工、储藏机械化,建立有机大米处理设施,开发品牌农产品;除此之外,还建立城乡消费者信赖的直销场地、城乡居民交流设施,鼓励发展农村旅游业等。


(7) 兴建村民会馆、乐园村,改善居住环境:1971年,韩国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不久,全国3.595万个村庄都建立了村民会馆。


与此同时,韩国大力建设乐园村,包括村庄道路建设、树林带,居住面积未达标准的可以增加,并修建仓库、厕所、澡堂饲育室等基本设施,建立完善读书室、运动场等公共设施。

三 “新村运动”的不同阶段


新村运动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3年的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设计规划多种工程,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第二阶段:1974—1976年的扩散阶段。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同时,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 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开展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等。


通过这一阶段,农业连年获丰收,韩国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新村运动也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第三阶段:1977—1980年的充实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着力推进治山绿化十年计划事业、大面积山地开发六年计划事业、农村电气化事业、整顿火田民事业,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和保护自然运动。

通过这一阶段,农业连年获丰收,韩国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新村运动也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第四阶段:1981—至今的国民自发运动阶段。这一阶段注重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指定和开发农工地区,继续提高农渔民收入等。


这一阶段,在抓好农村综合开发工作的基础上,传承和培养建设新乡村运动的精神与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由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产业发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鲜活样本。未来,探索我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