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尝到制造业空心化的恶果

来源:青记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量:43

省内城市都在加速冲刺,省会南京却陷入了GDP和人口增长困局。

在人口增量方面,根据长三角各城市发布的统计公报,安徽省会合肥以21.9万的人口增量跻身长三角各大城市之首,南京仅增长6.3万,排在杭州、温州、宁波等浙江三核之后,仅列第六。

 

而在GDP层面,根据南京公布的2023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南京市地区生产1742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6、1.2个百分点。

 

这也是南京GDP增速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第三年。

从GDP总量看,目前南京1.7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排位中居于第10名,而排在南京前面的九座城市均已突破两万亿元大关。

无论是同省的苏州、长三角的老对手杭州,还是中西部的武汉、成都,这些曾经和南京GDP同等量级的城市,在经济总量上的表现都比南京出色。

增速上,在目前已经公布的GDP万亿城市中,南京4.6%的增速仅高于天津(4.3%)一城。

增量上,南京513.55亿元的增量在GDP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这也是南京继2021年之后,第二次在GDP增量上低于天津。

 

从近五年维度看,南京与杭州、武汉的差距扩大到了2500亿元以上,相对于天津的领先优势则已经缩小到了700亿元以内。

2020年,南京GDP实现对天津的反超,跻身全国前十。但从2021年开始,南京的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并即将面临被天津赶超的窘境。

传统产业简单退出,新兴产业支撑力度不够,制造业空心化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京这些年经济增长迟缓,人口吸引力不足。

 

1

 

从几个经济指标看,工业持续承压是导致南京掉队的关键。

2023年,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分别比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了4%、1%。

把时间维度拉长,近五年来,南京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再放到GDP万亿城市中,南京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8年到2022年减少了5.16个百分点,是减少比例最高的城市,从中不难看出南京制造业空心化的严重程度。

从南京自身内部规上工业营收看,在南京的工业总产值和制造业纳税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石化、钢铁和汽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2022年南京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规上工业营收比重分别比2019年降低了3.45%、2.62%、0.81%。

 

再从更加具体的工业产品产量层面,2019年-2022年,南京的钢材、光电子器件、智能电视、民用钢质船舶、城市轨道车辆、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产品产量降幅分别达到89.6%、80.9%、49.3%、43.2%、17.6%、13%。

近几年大力打造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增长失速的情况。

2021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9.1%、122.5%、45.4%、47.4%。

2022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4.3%、25.4%、9.5%、43%。

2023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2%、27.6%、61.6%。

 

2

 

反思南京制造业空心化的根本原因,其实跟很多城市一样,缺乏产业长期战略规划,“一手好牌”也没有发挥出真正价值。

一方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通过环保、搬迁等手段让其简单退出。

以石化产业为例,2014年,南京发布《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以立法的形式对辖区四个重工业企业聚集的区域进行产业调整规划——十年内,搬迁关停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工业企业。

据南京当地媒体报道,南京栖霞区从2010年开始启动燕子矶片区化工企业重拳整治行动,铁腕关停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

另一方面,发展新兴产业一哄而上,项目虎头蛇尾,产业规模尚未成型。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18年年底,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

到2020年,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要排进全国城市前五;到2025年排进全国前三,并且要有两家“具有世界品牌效应”的整车企业。

南京一边提供人力、资金等全方面支持,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接连引入了拜腾汽车、博郡汽车两家造车新势力。

然而,这两家整车企业最终没能担负起南京的期望。

2020年,拜腾崩盘,烧光了几十亿融资之后,基本在市场上消失。博郡汽车也在2022年1月,随着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博郡汽车破产清算,宣告失败。

与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的动力电池优势领域,南京也没有将其最大化地保持下去。

2020年,南京动力电池总产能超过130Gwh,一度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但仅隔一年,常州就凭借超260Gwh的总产能超越南京,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

“石化、钢铁产业受周期性因素影响较大,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转型仍需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够”。

这也是南京市政府对于其自身产业发展的清醒认知和发展焦虑。

 

3

 

除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存在弊端外,南京在头部企业的塑造上也相对滞后。

南京市人大官网于2022年发布的《关于南京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

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外,南京大部分重点产业还缺乏具备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略显不足。

还是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虽然南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贯穿原材料、整车制造和汽车后市场三个环节,但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整车品牌。

对照比亚迪之于深圳、特斯拉之于上海、吉利之于宁波,理想之于常州、南京缺少真正可以代言城市的龙头车企。

二是在动力电池这个传统优势领域,也没有扶持出本土头部企业。

南京的动力电池产量主要依靠外地厂商在南京布局的生产基地。比如,国轩高科来自合肥,LG新能源来自韩国,欣旺达来自深圳,蜂巢能源来自常州。

“缺少本土行业巨头”的现象,在南京的其他新兴产业领域,也很普遍。

比如,已经入选“国家队”、被寄予厚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

2021年,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上榜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成为南京第一个有希望成为万亿集群的产业。

尽管如此,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依然存在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众多、附加值低、缺乏大型互联网龙头平台等短板。

南京不是没有好苗子,关键在于南京没有留住这些优质企业。

在胡润百富《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S2B2C一站式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新康众以150亿元估值成为南京最大独角兽。

而起家于南京、如今远走广州、总部搬至新加坡的跨境电商黑马Shein,企业估值高达4500亿元,高居全球独角兽第四名、中国独角兽第三名。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民企500强的榜单里,南京只有8家,而省内的苏州与无锡均为26家。

 

4

 

“锻长补短、集群强链”,是南京近年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的战略路径。

2023年6月1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发布了《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规划》)。

 

《行动计划》提出创建“4+2+6+6”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到2025年,全市GDP总量超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

与之前的“4+4+1”产业体系相比,《行动计划》的最大区别在于,将四大支柱产业重新列入政府行动计划,不再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和整体带动性”。

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行动计划》发布的两个月,南京发布了关于废止《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的决定,中止了其于10年前针对四大片区内工业布局调整的立法决定,并再次重申了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南京确定了“2+6+6”创新型产业发展方向。

其中,“2”是提升软件和智能电网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竞争力;第1个“6”就是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6个新兴产业集群;第2个“6”就是加快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6个未来新赛道。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全省范围内,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体量并不领先,但创新药的研发表现抢眼。2022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1821.2亿元,增幅12%,新获批上市药品54个品规,占全省26%。

也因此,南京在部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时提出,壮大化学创新药、中药创新药、影像设备、医疗高值耗材等细分领域规模,打响南京生物医药创新重镇的品牌。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也是挑起经济社会发展大梁的重要支撑。

南京将2023年定为“百亿项目招引突破年”,新签约华天科技晶圆级先进封测基地、美埃高端装备等百亿级产业项目9个,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03个。

LG新能源圆柱形电池四期、长安新能源汽车溧水生产基地、中材锂膜、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其中,LG新能源圆柱形电池项目预计将带来超100亿元的新增年产值和2000多万元的税收。总投资70亿元的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00亿元。

2024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建设450个年度省市重大项目,确保新开工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75%、三季度全部开工。重点突破5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未来产业项目。

除此之外,南京还制定、出台了一揽子含金量非常高的优惠政策。比如,一方面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出台“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面向顶尖人才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再比如,为了吸引异地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南京积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有52%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将目标城市选在南京。同时,在最新的2022年的迁入高新企业数量最多的TOP10园区产业排行榜中,南京抢占了十分之四的名额。

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总量达2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