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支队伍”建设为牵引 打造“海宁硅谷”,构建人才生态样板

来源:浙江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4-06-04 浏览量:33

春夏之交,风景秀丽的嘉兴海宁鹃湖畔,鹃湖国际科技城英姿勃发。近年来,依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简称“浙大海宁国际校区”),这一有着“海宁硅谷”美誉的科创新城正吸引一大批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落户,朝着“科教人产城”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奋力迈进。

2022年9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2023年4月,浙江省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潮城海宁正紧抓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和重大机遇,全面加强“三支队伍”体系化建设,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科教资源、促进科教产高水平联动发展、带动校城融合国际化转型。根据相关统计,海宁已全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近百人(其中顶尖人才2人)。

 

校城融合 塑造引才新优势

4月,坐落于鹃湖国际科技城、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的浙大国际科技园施工现场十分繁忙。伴着阵阵轰鸣声,挖掘机全力开挖土方,园区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拥有着清水红砖的书院、教学楼、大讲堂和中国古典风韵十五孔桥的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一个个现代化风格显著的科创载体正在形成一条“环浙大创新带”:

学校北侧,一期鹃湖科技创新园率先建成启用;学校东侧,二期电子信息创新园于去年8月开园纳客,签约与引入项目总投资额已近6亿元;三期生命健康创新园也已于3月竣工交付,招商完成率已超70%……

“目前,鹃湖国际科技城结合海宁本地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的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泛半导体、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区域内已汇集研发中心2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3家,更有170余家企业集聚在校区旁。”鹃湖国际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海宁与浙大在高端人才共引共育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共同组建样板区建设委员会,建立工作联动协同机制;通过创新实施“人才+项目”产才融合工程,近3年来,海宁企业与高校合作项目共120项,签约金额近7000万元;通过创新“基金+人才+项目”引才模式,设立规模10亿元的鹃湖梦想母基金、10亿元鹃湖产业母基金……

学府浓郁的科创氛围引得科创企业和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中科睿极(深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海宁奕斯伟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着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芯片等开发业务;全球检测行业龙头——天祥集团国际认证检测中心,将打造长三角乃至中国大陆检验检测行业龙头集聚高地;浙大海宁再生医学材料研究中心、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一批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纷纷汇聚于此。

海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正积极落实“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要求,通过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海宁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集成服务 奏响聚才最强音

近日,笔者在位于鹃湖国际科技城8幢的潮城英才之家“外国人来华一件事”专窗看到,工作人员正用流利的外语和海宁一家企业的外籍研发人员交流来华许可证审批事项办理情况。

潮城英才之家面积约1000平方米,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通过集合组织部、统战部、经信局、科技局、公安局、人社局等政务端力量和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市场端资源,实现42个人才高频“增值化”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

“针对鹃湖国际科技城外国人才较为集中的特点,特地在潮城英才之家设置办事专窗。去年,超90%的人才政务服务事项在这里实现‘一次不用跑’,相关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减50%以上;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第一时间兑现各类奖补资金超1亿元,办理完成外国专家业务1000余件、出入境业务700余件,深受人才好评。”海宁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里设置了人才服务专员,还张贴着精心绘制的人才服务地图,墙上随处可见近期各种人才交流活动的照片和海报……除了潮城英才之家,海宁还以“人才码”为载体,系统化、体系化助力人才在海宁创新创业。海宁人才码已集成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等人才奖励,覆盖各类服务扫码场景131个,潮城英才之家已举办所有领码人才参与的人才沙龙、项目路演、休闲健身等各类人才活动135场。

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的国际酒店,正在推进的浙大国际医学中心,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海纳郡国际人才社区……在鹃湖国际科技城,海宁逐步营造起国际化环境,为引才聚才提供有力支撑。

 

四方联动  构建育才新模式

4月2日,浙江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人才引育发展交流大会召开,海宁市产业人才学院副院长翟跃其在会上以《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构筑“校企共建”人才新通道》为题作典型经验介绍。

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海宁市产业人才学院作为浙北首家产业人才学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探索企业、高校、政府、赋能机构“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1个产业人才学院+N个合作院校+X个二级载体”的人才培育框架。产业人才学院与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学院等15所高校联动,并选取6家海宁重点企业作为学院配套建设的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放在生产线上”,产业人才学院实行“3+1”“2.5+1.5”等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前2至3年的基础理论教学由高校负责完成;后1至1.5年的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由赋能机构和企业赋学分,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并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主要围绕泛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产业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育建设,学院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岗位相关课程,大大缩短了培养周期,为企业精准化输送人才。”海宁市产业人才学院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产业人才学院及其二级载体已累计培育人才2508名。

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要落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海宁深化“十万技能人才”引育工程,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方式、优化激励评价机制,为打造“142”先进制造业集群积蓄人才力量。目前全市65.39万从业者中,技能人才19.8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万人,数量居嘉兴第一。

蝶变跃升,奋勇争先。响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新征程中,海宁将全力和浙江大学共同建设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提升海宁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