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是明天的战略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BrainCo强脑科技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何熙昱锦认为,把握未来产业的脉搏,无疑是站上风口。
“我们所处的脑机接口领域属于非常新、非常前沿的一个赛道,目前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只能算是冰山一角,行业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都在摸索着各自的技术方向和商业落地应用前景。”何熙昱锦表示。
以“新”促兴、向“新”而行,经济增长离不开新动能、新增长点的支撑。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各地以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培育和形成。今年一季度,头部城市新质生产力成效显现,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北京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0%,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六成。
与此同时,多个万亿城市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一季度,9座万亿城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深圳增长最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翻倍增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111.1%。广州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6.7%。
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彭健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未来产业蓄势待发,今后将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和升级,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内生驱动力,进而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押宝未来赛道,走出萌芽阶段
目前尽管未来产业多数仍处于孕育萌芽阶段或成长初期,但有望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到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的战略产业。
何熙昱锦透露,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未来产业的“脑机接口”细分赛道,同时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预计,脑机接口产业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30-2040年可达1.3万亿元。何熙昱锦介绍,脑机接口产业是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现在仍处在产业加速期,未来脑机接口技术一旦被广泛地运用到各行各业,一定会成为带动经济圈发展的强大力量。她认为,从近年来我国对脑科学、脑机接口的政策支持力度,脑机接口行业拥有的天然技术优势以及在医疗、康复、教育、文娱等各行各业的广阔应用前景来看,脑机接口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产业链也将进一步整合。
刚刚完成第十次发射任务的零重空间有限公司,是一家布局在未来空间赛道的企业。其创始人、董事长兰利东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如果后续将商业航天领域大面积应用于大众的生活,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的卫星互联网、卫星电话、移动定位、智慧出行等C端场景都已经带来不错的经济效应,但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机会等待市场去探索挖掘,按现在的发展进度,相信未来2-3年内行业会有质的飞跃。”兰利东认为。
同样紧跟时代潮流,科大国盾量子布局未来信息赛道,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子科技产业的企业。
科大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推动量子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频出,行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不过,量子产业不同方向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想要从未来产业迈向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度大、有关标准体系仍待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对贝壳财经记者坦言,未来将会有一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带来一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产业群体出现,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新产业。但从发展阶段而言,目前未来产业仍属于布局的初期阶段。
热度背后:多地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企业纷纷涌入未来赛道背后,今年一季度多地经济正因此实现增长。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于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等话题,并在会上公布五大未来产业的行动计划文件,将着重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产业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广州市统计局表示,一季度广州经济运行在面临燃油车、房地产两大市场需求不足,以及自身产业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的挑战下平稳开局,全市经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持续显现。
当前,广州经济运行仍处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行业修复不平衡、新动能未能有力支撑增长等问题。广州市统计局指出,将在未来产业落子。目前广州在低空经济谋篇布局初见成效,集聚了50多家低空领域企业。
一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初露峥嵘,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1.4%。随着广州亿航取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大规模商业化量产提上日程,将为广州深化未来产业布局、抢抓赛道注入潜在动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广东GDP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尽管广东的经济体量仍然非常大,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就不是很快了。
林江指出,广东作为全国外贸第一大省,在GDP基数较大,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的大背景下,要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有一定困难。对于新兴产业或者未来产业而言,发展需要更多耐心,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起到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同为国内经济引擎和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一季度经济表现相对亮眼。贝壳财经记者统计万亿元城市GDP增速看到,一季度GDP增速最高的苏州市,总量排名第八的杭州市和排名第十的南京市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是除直辖市以外入榜最多的地区。
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较早布局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上海率先发布行动方案,计划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2023年,上海正式授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为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五大未来产业均有涉及。此外,江苏、浙江通过万亿城市打头阵,分别提出支持苏州、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积极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未来产业布局存在重合,比如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三良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季度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可圈可点。一季度沪苏浙皖GDP总和达到73549.46亿元,经济增速分别为5.0%、6.2%、6.1%、5.2%,是全国经济稳定恢复名副其实的“压舱石”。江三良指出,一季度长三角地区开局向好,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正在加速。“2024年沪苏浙皖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分别是预期增长5%左右、5%以上、5.5%左右、6%左右。良好开局对实现地区全年目标的信心大增。”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成都市GDP同比增长5.0%,重庆市GDP同比增长6.2%。尽管一季度重庆增速在全国水平之上,成都增速在全国水平之下,但总体上看,近年来,重庆和成都这两个万亿级城市在国家经济版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国经济大盘中表现突出,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奠定了基础。
从未来产业发展来看,重庆、成都联手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等世界级万亿级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万亿城市扎堆抢占“智高地”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并有望形成一批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成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顶层设计看,我国中长期未来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领域的蓝图正在逐渐展开,同时各地也在结合科技与产业基础抢跑未来产业发展。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地方发展未来产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50多个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发展。
产业布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竞争力,越是符合未来发展需求,城市就越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增长也就水到渠成。目前,全国有20多地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各地谋划发展未来产业的势头方兴未艾。部分地区已率先制定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举措,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作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并提出中长期未来产业发展蓝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京津冀为代表的重点区域都在提速布局未来产业的步伐。一方面明确将发展未来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其中,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今年重点任务时,写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具体任务,开辟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聚焦未来产业发展赛道更加科学合理。3月,深圳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
苏州对未来产业培育给出了量化指标,预计到2030年,将培育10家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引育20家以上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完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1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到2035年,形成1-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
王晓明指出,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注意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短期各地还是要把已有的产业优势做出来,已经形成产业优势的产业要稳定发展,新的优势产业要扩大发展,以此带动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彭健指出,要突出应用的牵引作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未来产业场景。面向应用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典型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探索未来需求空间和可行商业模式。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率先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表示,以未来产业培育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
不过,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新科技革命的方向很难准确预测,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错位发展,谁将把握先机?
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方向的代表,是牢牢把握未来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各地区竞相发力的重点领域。
从区域的角度观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为重点的地区,在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和方式上亦是各有侧重和不同。
北京市围绕未来产业六大领域对全市明确产业布局,其中,经开区面向20个细分领域完成17个产业空间部署,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制造,并成立相应专班以服务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表示,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下一步要围绕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布局未来产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北京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国家实验室、大院大所、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资源优势,整合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全流程要素资源,超前部署一批能够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与创新平台。
另一方面要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河北环京地缘优势深度融合,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区域共享、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科技成果异地转化孵化等创新机制,让要素“流”起来、企业“强”起来、产业“亮”起来、链条“补”起来,形成“1+1+1>3”的未来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布局未来产业的区域之一,已经从省级政府层面率先出台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指引地市开展未来产业培育工作。
在培育未来产业的模式上,上海市通过举办未来产业大赛方式,从全球范围遴选和招引项目及人才,探索以“项目+人才”双轮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此外,上海市聚焦重点方向加快组建了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行业专委会和投委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创新发展合力。
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市在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校资源、产业集聚等方面优势,在全省不同地区创建了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胡拥军认为,下一步,要将长三角打造成我国未来产业的领头羊,更好发挥未来产业的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立足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大力推进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让新质生产力在实验室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发挥长三角海量应用场景优势,开展从1到100的工程创新。根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技术熟化与产品转化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让重大科技成果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沿途下蛋”。此外,还要立足于长三角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势,开展从100到10000的应用创新,选取未来产业较为成熟的若干突破点,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在珠三角地区,彭健认为,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强省的广东省,未来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更多全国领先细分产业集群。同时,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正在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
从优势看,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重心转向新兴和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彭健建议,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更要注重通过改革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关系。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如何通过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在培育耐心资本方面,如何通过改革让产业、科技和金融更好地联动和融合,扶持还在萌芽期的未来产业发展。在规制规则方面,如何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让更多的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在广东率先示范应用、落地生根等。
王晓明指出,现在布局未来产业主要还是在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比如国家科研体系、创新体系比较集中、产业基础比较好,产业处在升级阶段的地区。而不同地区各有侧重也是当地前期科技产业基础和要素条件所决定,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地区很难发展起来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产业,因此要结合地区自身的禀赋和特点,进行布局。
未来产业发展除了要具备技术、先进制造业支撑,产业规模扩大的时候,还需要新材料、新资源等物质要素,比如稀土、石墨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等,因此各地在发展未来产业时需要因地制宜。胡拥军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突出动态调整、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坚持“走一步、看三步”,从近期、中期、远期分阶段梯次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此外,还要结合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差异,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因地制宜引导各地找准细分赛道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未来技术产业化与重点领域未来化,探索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发展路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