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在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中蹚出一条科创共同体实践新路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4-06-15 浏览量:46

江南水乡“长”出了一片科创绿谷。科创绿谷横跨沪苏浙,地处由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围合而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第六个年头。如何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区域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同时也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

示范区如同“试验田”,成为探路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本。近年来,以项目为牵引,各地共同化解APU(加速处理器)卡脖子难题,开展LNG(液化天然气)液货系统国产应用,跨区域、跨部门通力合作中,逐步蹚出校企联合、设施共用、集群攻关的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实践新路。

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这片“试验田”的创新成果也激活了长三角城市群。去年,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0万亿元,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座,在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一条新规矩 互通有无形成创新合力

位于青浦区金泽镇大观园片区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由同济大学牵头沪苏浙皖8所著名高校联合设立,汇聚科研优势,更成为低碳企业的创新场。

全循环生态厕所、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光储充一体化车棚……这里的种种新应用源于校企合作的技术集成。随着同济大学—宝业集团建筑碳中和研究中心等机构挂牌成立,“政产学研”协同推进的科创平台愈发多元。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也在示范区建起未来健康实验室。他与华润三九医药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

人才混编、队伍共享,校企强强联手,更考较着人员考核、成果共享等机制创新。范骁辉在这个联合实验室建起人才考核体系,年轻科研人员不必“卷”论文,项目转化率、成果影响力才是评价的重要指征。为推进学科交叉研究,每个未来实验室必须由3个以上学科共建。

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加速策源未来产业,这场试验一路从示范区拓展溢出。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透露,三省一市已基本建立起基础研究区域合作机制,启动实施了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共同布局实施8个攻关项目,同时正积极研究形成长三角基础研究基金。“让更多研究机构互通有无,避免重复投入,更好形成基础研究创新合力。”

 

一张创新券 设施共用加速要素融通

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设施载体。对中小科创主体而言,便捷高效地使用大型科学仪器、科研设施,关乎创新产出的效率与能级。

在长三角,一张小小的科技创新券,正加速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融通,汇聚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势能。数据显示,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苏、安徽部分区域互联互通,累计申领企业超过4600家。

“通过功能型载体平台,企业能解决产线上的‘卡脖子’问题。”刘晋元道出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的现实需求。这也倒逼着机构在配备设施仪器时秉持用户思维。

历数长三角区域内的共享创新平台,目前总计有大科学设施25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余台(套),服务机构3100余家。坐落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是用户量最多的大科学装置之一。建成“服役”15年来,这台“超级显微镜”已累计支撑4.7万余名用户完成2万多项实验课题,发表论文逾1.1万篇。上月中旬,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迈入运行黄金期。

以用户需求为先,坐落于长三角示范区的祥符实验室添置了飞行时间质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一批科研仪器设备。围绕仪器设备的参数指标,实验室提前征询各高校和企业等的意见,可最大限度满足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检验检测之需。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机制下,上述设备顺利接入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也吸引了沪上科研机构、企业借此开展合作研究,将科学设施发挥高价值。

 

一条卫星链 集群攻关发挥主体作用

放眼沪苏浙皖,包括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在内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区域,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逐步显现“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示范效应。

去年底,首颗“G60制造”商业卫星下线。这颗卫星被送往距离地球约1000公里的中低轨道,为海洋、沙漠等光纤宽带难以抵达之处提供网络支持。以这颗卫星的发射为起点,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灯塔工厂”计划实现年产300颗,单星成本将下降35%。

不久的将来,人们夜眺星空,在夜幕中能隐约捕捉到一条反光链。星星光点汇聚成网,这便是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参与的“G60星链”计划。以此为契机,G60科创走廊已吸引垣信、白盒子等一批链主和配套企业,正加快形成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雏形。

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是产业集群攻关的应有之意。

在不少专家看来,长三角应系统梳理安排“卡脖子”技术攻坚清单,尤其需针对极限场景未雨绸缪、加强研判、提前布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统筹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是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长三角持续深化科创共同体联合攻关,建立起跨区域“揭榜挂帅”机制。两年来,共发布48项重点企业攻关任务榜,全国揭榜单位超过380家,长三角机构占比85%,揭榜任务研发投入逾10亿元。企业出题、政府选题、联合答题,既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

类似探索还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拨投结合”。面对前瞻技术项目,财政资金雪中送炭,按科研项目形式投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在长三角区域组织实施重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近百项,13个项目完成转股并获得社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