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26座万亿级GDP城市榜单中,杭州位居第八,却拥有私募基金近1500家,备案基金超9000支,资产管理规模超8000亿元,资本实力仅次于京沪深,位居全国第四。杭州之所以能稳坐“资本第四城”,既有民营经济发达的基础支撑,更有完善私募基金生态圈和国有大基金的强劲带动,其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活跃的私募资本—私募机构“第四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杭州已经形成具有鲜明民营经济特色的创投生态。截至2022年底,杭州拥有私募基金管理人1447家,资产管理规模8133亿元,数量及金额均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而且从大体量基金集中度来看,杭州市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上层级的私募证券管理人集中度,均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杭州作为中国内地金融资本第四城,拥有数量众多的境内外上市公司、供给充沛的云计算服务能力和全国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率,这些为杭州发展创投生态提供了项目资源、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数据显示,杭州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超300家,位居省会城市第一;云计算Iass市场份额位居亚太第一;金融科技应用率高达91.5%。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金融实力强劲、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都能营造出活跃的创投生态,杭州资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托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运河财富小镇等载体,集聚打造了私募基金良好发展格局。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瞄准打造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拟上市投资及并购重组投资的全周期基金聚集地,构建了“核心业态+中介服务机构+辅助性产业+共生性产业+配套支持部门”的私募基金完整产业链。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蝉联四年全国“最受欢迎基金小镇”,是除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聚集地。目前小镇拥有2300余家金融机构,包括龙庆资本、赛智伯乐、凯泰资本、安丰创投等一众杭州本地PE机构,累计投资1.2万余家企业,扶持300余家公司上市,参投2023年杭州市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154家,占比约40%。
运河财富小镇围绕普惠金融、金融投资、金融法律服务三大业态,建设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新赛道产业基金中心和高端金融法律服务示范中心三大核心平台,全力打造国际大型财富管理机构集聚高地。目前,小镇集聚了法国安盛保险、新加坡大华银行、物产中大期货等金融机构近400家,基金管理规模约650亿元,资金管理规模约2200亿元。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和运河财富小镇之所以成功崛起,主要原因是做了以下赋能:
第一,搭建平台对接资金和项目。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引入深交所浙江服务基地、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资本研究院等平台,运河财富小镇引入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组建小镇金融联盟、杭州e融拱墅专区,成立运河金融学堂,开设上市服务基地,这些专业平台为私募基金找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成立的钱塘江金融港湾“金玉良缘”共创联盟,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资管机构和杭州金融城的浙商银行等大型金融总部机构搭建了对接桥梁。
此外,举办高规格行业活动,不仅有助于畅通投融资信息交互渠道,还能增加小镇美誉度。例如,2021年8月运河财富小镇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外资金融机构在浙发展机遇”高峰论坛;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连续8年举办私募基金西湖峰会,并启动了“山南投融汇”系列活动,活动举办一年以来累计成功对接项目110个,达成意向近40个,形成了“投融资,找山南”品牌效应。
第二,政策优惠吸引基金管理人落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资本对政策的敏感性愈发增强。在私募基金长达5-10年的存续期内,如果无法维持政策的竞争优势,极有可能出现“基金出走”的局面。对此,上城区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对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专项优惠政策,明确小镇入驻企业可享受省市区三级扶持政策的叠加;运河财富小镇注重对企业后期发展运营的投资奖励,如对投资拱墅区实体企业的资金方,视其投资规模规模可最高奖励500万元。
第三,完善保障强化政府服务。两个小镇都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前置审核-地址入驻-金融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一站式服务。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还专门设立了国税山南分局,为企业的项目申报、银企对接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设立私募基金研究基地、基金经理人之家、创投社区服务中心等八大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本对接、项目路演、联合调研、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类似地,运河财富小镇设立了“四平台五中心”,为PPP交易、民间融资等金融活动提供全流程服务。
除了依托基金小镇、财富小镇等载体打造创投生态以外,杭州在政策上也给予了私募基金大力支持。
早在2015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扶持私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私募金融机构的办公用房补助、规模发展奖励、投资专项奖励等政策优惠,以及在人才招引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如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的私募金融机构,可采取“先分后税”的方式,其经营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对私募金融机构为招引享受人才政策的高管所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费用,按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同时,杭州积极向上争取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财税机制,2021年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通知,明确在主城区范围内从市外新引进或新办的金融机构,缴纳税收的地方部分,在省调库下划的收入中,扣除上解省和市的分成部分后,按照属地原则激励奖补相关区,由各区统筹用于扶持金融业发展。
2023年,杭州还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金融资源集聚功能,对新设的金融控股公司,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风险承担能力和综合经营水平,按其向社会募集资金补充实收资本1%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
奋发有为的国资——“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
2023年7月,杭州在产业资本上推出大手笔:整合存量基金,升级打造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形成了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产业基金集群。
其中,杭州科创基金规模1000亿元,功能定位是争创“科技投行”。重点是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化机制来筛选子基金和投资项目,为人才创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性投融资服务。
杭州创新基金规模1000亿元,功能定位为“产业发动机”。重点是在母基金层面与全球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行业母基金和子基金,通过“头部机构推荐+市区共同研判+社会机构领投”机制挖掘优质项目。
杭州并购基金规模1000亿元,主要参与成熟期的产业并购。重点是探索建立项目跟投、超额收益分成、延期支付等市场化机制,支持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通过并购和重大项目协同投资实现强链补链延链。
与其他地区的政府引导基金相比,此次杭州打造的国资“三大矩阵”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
第一,极为重视国资对民资的引导作用。从《关于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杭州重视国资对民资的撬动引导作用,倡导国资做民资的赋能者、支持者,而非成为整个基金生态的主导者。比如,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杭州创业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不能直投,这为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提供了更大舞台。从目前来看,杭州国资机构直投项目占比不超过10%,远低于其他地区。
其次,杭州三大母基金的运作机制充分考虑了当下私募基金募资难的问题,着力提供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条件。如在出资比例上,杭州科创基金中的创投引导基金,国资出资上限从20%提高到25%,天使引导基金出资上限从30%提高到40%。在返投比例和返投认定范围上,杭州科创基金中的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返投倍数最低可至1倍,杭州创新基金的返投倍数从2倍下调至1.5倍。
目前,杭州科创基金确定了两批13家拟合作投资机构,其中不乏本地创投机构,撬动了6.3倍的社会资本,并实现了滚动投资。杭州创新基金通过与中金、中信、红杉等投资机构合作设立行业母基金,并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对国资的两次放大效应。
第二,极为重视并购的产业整合作用。作为重要砝码的杭州并购基金,是这次杭州推动产业加速成链的创新举措。多年以来,杭州高度重视产业并购,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资源开发项目和先进制造业产能收购,明确提出鼓励产业资本、上市公司联合私募机构并购科技企业,强调要规范引导上市公司重组,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投资,特别对并购本地非关联未上市企业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财政补助。从2023年数据看,杭州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总对价超470亿元,占全国6.6%,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比如,作为杭氧股份的间接控股股东,杭州资本与其他头部投资人联合设立了特殊目的公司,以收购盈德气体,实现了工业气体领域两大龙头企业的重组,杭氧股份也将由此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龙头公司。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以空分装备制造作为公司单一主营业务的杭氧股份深受打击,自此在强化主业的同时,采用“新建+收购”的模式向上下游延伸业务。此次并购重组对于增强杭氧股份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再接再厉——杭州资本全面打造升级版
2024年是杭州打造现代金融创新高地的关键一年,面向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浙江新兴金融中心核心区,打造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战略目标,杭州未来将在以下方面谋篇布局:
在体制机制上,杭州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数字人民币试点等领域推进金融改革。证监会先后批复同意在杭州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等科创金融改革,杭州将依托全国股转系统浙江基地、北交所杭州基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名城。
在载体布局上,杭州依托“一核、三镇、多点”新型空间布局,引进金融高端要素向核心区、特色区集聚。如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打造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财富管理核心区,依托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运河财富小镇、西湖蚂蚁小镇发展私募金融和金融科技。
在重点领域上,此次杭州瞄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5大领域发力。如围绕科技金融,建设“服务中心-业务部-重点支行”的专营体系,协调省市区三级国资筹划设立S基金,引导基金进入私募二级市场,拓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转让渠道。围绕绿色金融,力争落地全国首个碳期货交易所。
“国民共进”——“资本第四城”的借鉴意义
杭州打造“国民共进”的多元化基金生态的成功案例,对于国内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学习借鉴意义。对此,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学习。
营造私募基金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围绕私募基金核心业态,引进清算托管、金融数据供应商、法律、会计审计等配套服务机构。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争取落地证券交易所服务基地,高标准高规格举办私募基金行业活动,为私募基金管理人链接更多的项目资源和金融服务。
聚合单一基金打造大体量母基金。顺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整合优化存量单一基金,升级打造为大体量的市场化母基金,构建全生命周期覆盖基金矩阵,以“接力投资”实现企业全阶段赋能。
重视并购资本在产业成链的作用。鼓励产业资本、上市公司联合私募机构并购科技企业,筹划设立并购基金,“投大、投成熟”,通过投后赋能创造企业价值,加速优质资源横向整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强化国资基金对私募资本带动作用。坚持国资引导的定位,降低国资直投比例,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与市场化、专业化投资管理机构合作发起设立行业母基金、子基金,实现对国资的两次放大。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国资出资比例,优化返投比例和认定范围,激发私募基金参与度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