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8 浏览量:38

来源:上海市经信委

  为进一步引导全市党员群众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走深走实,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课题研究工作。旨在生动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指引下上海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新鲜经验,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了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经济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深悟“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思想伟力

  (一)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实践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反复等压力,站在新的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是实现自主可控、高效优质的国内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保证,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立足“四个放在”,胸怀“国之大者”,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供“上海方案”,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统筹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发展新赛道,布局未来竞争制高点,为我国未来产业提供“上海方位”,为长三角提供“上海优势”。
  (二)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要抓手
   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和开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地方。创新是上海发展的“执牛耳者”,只有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紧依靠创新厚植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努力让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领先的科技竞相绽放,让有志于创新创业者放飞梦想,让上海这座城市持续创造发展的传奇,成为价值实现的高地、活力涌流的热土。
   (三)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是抓住机遇实现战略主动的前瞻布局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习近平同志对上海城市精神的深刻阐述,更是上海在强化产业高端引领中努力奋进的真实写照。
    海纳百川,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推进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数字化转型打造发展新“底座”;追求卓越,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三大先导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开明睿智,自觉对标国际一流,找准突破口,抢占新赛道,以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引领传统产业颠覆式变革;大气谦和,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增强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上不断探索,为上海高端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优的环境,以新一轮内外开放构筑城市软实力。
开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上海实践

   (一)新型产业体系构建迈开新步伐
   “上海制造”能级持续提升。上海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30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保持全国城市工业总量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1年的23.2%提升至2021年的40.6%。
   先导产业带动引领发展。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27万亿元;生物医药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创新药占全国1/4;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
   重点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实现集群化发展,2021年六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87万亿元。
   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个新赛道行动方案,面向未来5年,拓展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同时,面向未来5—10年构筑发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
(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构筑新优势
    大国重器竞相涌现。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ARJ21支线客机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坞内起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船舶相继推出。上海还深度参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上海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创建2个国家级、8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落地。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碳排放下降50%以上。
    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聚焦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协同长三角建立跨省工作机制。
(三)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形成新动能
    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在线新经济23条”,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数据条例》,揭牌上海数据交易所,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2021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13098.4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18.2%,培育30余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
    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上海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方面已培育26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上汽乘用车、华谊新材料2家国家级标杆智能工厂,培育5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0家市级智能工厂。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
(四)要素保障优化完善激发新活力
    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以产业地图为导向,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全市近5年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元级以上、250多个10亿元级以上项目,连续三年举办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0个,总投资约1.5万亿元。
    市场主体焕发活力。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中船、中国电气装备等央企总部落户,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432家,通过实施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外资企业贡献全市1/5的就业、1/4的GDP和1/3的税收。
   
产业集群加速涌现。2020—2022连续三年共推出53个特色产业园区。建成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3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坚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是上海永立改革与发展潮头的制胜法宝
    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上海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形成攻坚克难的战斗力。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上海坚持以实现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抓手,建立完善跨省域产业合作等机制,全面服务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全国发展,才能形成联动发展的凝聚力。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上海大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吸引集聚更多高端人才、优质企业,才能形成近悦远来的感召力。通过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提供良好创新生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沃土,才能形成落地生根的创新力。
(二)坚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
   上海以高端产业引领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优势,支撑起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功能,推动上海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始终坚持强化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核心能力建设,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3+6”产业,构筑双循环战略下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前提。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为创新成果转化搭建新平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为未来发展提前谋划布局,勾画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坚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立足新发展阶段,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难题。多举措支持企业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做好店小二。

打造“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未来高地
(一)为高端产业引领提供“新空间”
    强化区域和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联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面向基础前沿,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浦东新区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探索更多突破,推动产业载体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城融合和特色发展。
(二)以数字化转型构建“新赛道”
    持续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抢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产业发展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围绕绿色低碳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以产业链韧性打造“新系统”
    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协作发展,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区域内自由高效流通。围绕龙头企业,打通上下游环节,形成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技术和产品。建设贯穿供应链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快速修复机制。
(四)以精准化服务营造“新环境”
    做好政策支持,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发挥各类投资基金对本市产业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支持,保障高端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供给,促进产业、科技和金融良性循环和密切互动。完善人才引育制度保障,加强精英引领,汇聚产业人才,解决高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短缺,加大优秀人才集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