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路上 做高效文章——江苏盐城聚焦绿色低碳探索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6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4-10-21 浏览量:24

黄海之滨广袤的滩涂上,白色风车林立,叶片随风转动;蓝色的光伏电板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延展,池塘中清水荡漾、鱼蟹共生;在条子泥湿地,麋鹿欢快地奔跑,一群群候鸟自由地飞翔……盐阜大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直以来,江苏盐城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家底、把绿色作为最突出的发展优势,空气环境综合指数连续八年保持全省第一,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探索,为城市发展增添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生动缩影。

 

立足资源禀赋“乘风追光”

“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鳌擎日上云端。”明代名臣高穀在《盐城观海》一诗中描绘出一幅壮丽辽阔的画卷。

盐城自然禀赋优越,是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盐城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沿海风电可开发总量占江苏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走进江苏大丰风电产业园,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丰总装厂的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记者看到三门四架的组合门式吊正在吊装风机装备,自动化导航车进行流水线作业,数字监控平台上详细列出了年度计划、已生产发货数量、关键物料到货情况等信息。“总装厂两条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可实现年产800台套4.5兆瓦(MW)、6兆瓦(MW)等机组混线生产,年度产能达195万千瓦。”大丰总装厂设备工程师俞辉告诉记者,金风科技为中国市场提供近25%的风电机组,为全球市场提供超11%的风电机组,其中大部分出口的风电机组产自大丰基地。

盐城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光”机遇,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产业的同时,盐城也在加快布局储能、生物能等产业。行走在盐城滨海县的沿海大堤上,远处10座白色的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储罐格外引人注目。来到滨海港工业园区,厂区内管廊交错、井然有序。6月30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群在滨海县全部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三组数据,反映出盐城在“乘风追光”路上的重大突破——今年以来,盐城市新能源发电量在全省占比保持在25%以上,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保持在65%以上;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建成后,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600万吨,可供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围绕综合能源保障基地建设,盐城正持续推进“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锚定低碳目标“向海图强”

当前,在全球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盐城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探索特色零碳产业园建设路径,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双碳”行动力的一扇重要窗口。

建设零碳产业园的核心要点是实施绿色能源替代。盐城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推进绿色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构建“园区内循环、企业自循环、多余电上网”的绿电应用体系。3个零碳产业园被列入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园区级试点。

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在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上可以看到园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情况,日总发电量、日总充电量、碳日排放总量等信息一目了然。“稳定、可溯源的绿电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优势,园区将风电、光伏等绿电汇集输送至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等模式,形成可溯源绿电供能。”江苏碳智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韩亚西表示,园区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认证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入园企业开展碳足迹一站式服务和绿电绿证交易,打造国际合作产业项目承载区、绿电绿证交易先行区和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

在发展中,盐城注重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发展路径,通过布局“绿电+氢能”“绿电+冷能”“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等多种路径,为全省全国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设模式参考。

5月16日,射阳港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成立,这是全国首家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可为园区绿电市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发展规划图上,记者看到一片2.86平方公里的“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运营公司执行总经理梅中海表示,园区以LNG(液化天然气)冷能交换中心为枢纽,积极探索打造集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海洋算力等于一体的LNG(液化天然气)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盐城坚持国际视野,争当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先锋。盐城市委书记周斌介绍,盐城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国标准协会等共同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认证和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为入园企业开展碳足迹一站式服务和绿电绿证交易服务。

 

加强科技应用“兴业富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原来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使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认为,盐城依托自身的禀赋优势,大力加强绿色科技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取得突出进展,发展中的“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盐城聚焦创新驱动全面夯实经济基础、提升发展动能。走进位于盐南高新区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的大功率电力电子与控制实验平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卢俊龙博士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关键技术,并研制±30kV/5M风电机组中压直流变换器。全直流技术路线具有转换环节少、系统效率高、线缆成本低和可靠性高等显著优势,非常适用于深远海风电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创新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入驻,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融合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一大批技术正在密集攻关。”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琦介绍,创新中心成立一年来,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大核心领域,深入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推动重大产业孵化项目的落地实施。

科技创新点燃经济活力,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竞相发展。盐城围绕“5+2”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巩固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地标产业链领先优势,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7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绿色生态和低碳经济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两篇大文章”,盐城努力写好“绿色生态”这篇文章,擦亮城市绿色名片。“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最好的馈赠,我们拥有太平洋西岸广袤、原始的沿海滩涂湿地。”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告诉记者,盐城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的“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打造的“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成为鸟类保护的“国际地标”,为全球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盐城加强科学利用,大力发展湿地经济,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发展湿地观光、湿地康养等生态产业,打造条子泥、川东港等特色景点,展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和发展活力,让市民在“点绿成金”实践中共享“兴业富民”成果。

绿色生态,正是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征途上最坚实的家底。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如今的盐城,正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