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两周年之际,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经济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将持续提升产业高度、增强要素密度、拓展开放深度,打造枢纽核心功能。
两年来,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一核”,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通过不断推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四大功能”深度融合,提升核心功能,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商务区经济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2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398.71亿元,同比增长15.2%;实到外商投资同比增长100%,吸引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60%,速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两年来,商务区聚焦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溢出会展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重点打造贸易经济、数字经济、高端服务、时尚消费4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集群,以及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低碳新能源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累计吸引和培育总部类企业500多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企业44家、外资研发中心11家、民营企业总部44家、贸易型总部13家。
2022年,商务区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616.59亿元,同比增长8.6%。累计推荐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经成为近年来长三角跨城通勤量增长最明显的片区之一,跨城通勤人员主要分布在“两带”上的苏州昆山、太仓,嘉兴平湖等地,“两带”上各县市区从之前的“接轨上海”进一步转为“同城融入”。同时,商务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加快辐射长三角,如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逐步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面向长三角的企业商标受理窗口已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浓度高,产业基础好,集聚了大量企业研发中心、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市域部分范围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7家,占全市的比重达56.6%。近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结合编制国土空间中近期规划,提出了面向2035年展望2050年发展战略目标,增加“大科创”功能。
截至目前,商务区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4万家,占比1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4倍,涌现出以爱奇艺、万生华态、广联达等为代表的一批数字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集聚了信达生物、云南白药、康宁杰瑞等为代表的集研发、临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创新药产业集群,数字内容分发、知识产权交易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初具规模、形成特色。下一步,商务区将围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门类,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策源能力。
作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下一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要着力突出加强流量价值挖掘创造、推动总部经济能级提升、深化贸易功能内涵拓展、强化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支撑等四方面重点,持续提升产业高度、增强要素密度、拓展开放深度,打造枢纽核心功能。依托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总部类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推动“总部”与“基地”协同、研发与转化衔接、平台与企业联动,提升企业总部研发和创新策源功能,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赋能长三角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副市长华源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