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代表委员群策群力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09 浏览量:37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面对期待,长三角如何挑起大梁、创新打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沪苏浙皖四地代表委员围绕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上海

  带动一体化向更核心领域延展

  记者 洪俊杰

  “长三角一体化”已第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拥有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长三角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日益丰富。”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一体化实践已从最初有形的基础性领域,如打通断头路、环境群防群治,向着无形的更高层次、更核心领域延展。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就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言献策,期待以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实现“1+1+1+1>4”的效果,将“施工图”不断演化为精细的“实景画”,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补齐产业短板

  率先探索 重点攻坚

  两会前夕,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迎来启动建设两周年。两年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交出漂亮答卷:去年实到外商投资同比增长100%,吸引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60%。这块151.4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成为长三角强劲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彩虹桥”。

  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看来,“大虹桥”要想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势能,持续提升产业高度、增强要素密度、拓展开放深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其高端平台作用,成为信息、资金、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的集聚之地。

  他提醒,虹桥商务区在实现“大集聚”的同时还要注重“大辐射”。它畅联的不仅是长三角间城市群,更应成为海外企业进入长三角、长三角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站,带动区域发展迈上新台阶。

  再放眼全上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说,上海要用好国家战略集中、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核心竞争力较强、国际影响力较大等综合优势,以更强劲的龙头带动能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率先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不少代表委员以长三角产业链中的上海作用为例,在全球化出现波动的当下,上海产业要素齐全、科研院所丰富,更应在“固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关键作用。

  “上海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率先探索,补齐长三角产业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建议,要重点攻坚10条“拥有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创造高端价值”的标志性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以此提升上海高端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数据显示,全国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产自长三角。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提出,上海要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她说,智能网联车产业链长,不仅能带动钢铁、石化、橡胶等传统产业,还能带动芯片、电化学、软件等新兴产业。而且,智能网联车集交通、通讯、社交等于一体,能带动新零售、网络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数字化转型,长三角各地可按各自资源禀赋找到发展机遇。

  采访中有委员提醒,一体化过程中,上海与长三角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仅凭上海一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限;一旦有了苏浙皖强大制造业腹地,配置能力会大大提升,上海及长三角可占据全球制造业更高位置。

  要素自由流动

  顶层设计“五畅其流”

  在采访中,有代表提到,去年疫情期间长三角物流不畅使产业链、物流链出现“断链”。“实现高质量高层级的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邵志清表示,如果我们不能在制度层面实现一体化,那么一旦出现特殊情况,要素自由流动变得更加困难。在邵志清看来,制度一体化需要公共制度的共同制定和政府治理的相互协调,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内耗、降低区际交易成本,为打通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通道提供机制保障。

  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的话说,长三角规划不应是四合一的规划,而是一概四的规划——不是三省一市规划整合起来,而是有顶层设计来统领三省一市,真正做到“五畅其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

  “建议通过制度改革,把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移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陆铭以制定土地政策为例:各地在做土地用途规划时,往往以各自辖区作为一个单位来规划,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打破了不少行政藩篱,一些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已有连成都市圈的趋势,建议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配置应更好匹配这个发展状态。

  此外,针对长三角间出现的“数据孤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建议,可以加快培育一批头部数字企业,发挥头部企业带动溢出效应,并培养更多数字企业做强做大。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呼吁,探索推动长三角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建立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政府公共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制度,对数据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和开放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出台长三角区域公共数据开放相关办法,分级分类推动长三角公共数据有条件开放共享。

  还有代表坦言,实现长三角制度一体化,最根本一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配置按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一旦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流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破圈、重组、进化,进而产生一体化的溢价”。

  公共服务共享

  先行先试 探索新路

  今年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第三批)》正式实施,清单共12条,包括卫生健康、教育、文体旅、政务服务等四大领域,将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居民带来便利。

  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看来,上述三地财力相当、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条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希望三地通过规划一体化、标准一体化、布局一体化有序推进,把好的经验总结下来,把问题梳理出来,把解决途径探索出来,便于下一步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提到示范区内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这是全国首家辐射跨省域人群的综合性智慧医院,正探索一体化新路。未来,要让整个长三角医保卡异地结算更为方便,对使用范围做加法、对流程手续做减法,努力提升长三角居民异地就医便利度与健康获得感。

  “建议各地通过‘联盟’和‘联合体’横纵发力,打造立体教育网络。”周汉民以百姓关注的教育问题为例,建议试点将部分域内高校及职教机构按发展水平和专业特色分别组成若干个跨区域学校联盟,如“长三角物流专业学校联盟”“长三角部属高校联盟”等,打造完整的“人才培养联合体”,形成世界级优质人才全供应链和全生产线培育体系。

  采访中,有代表委员提到,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社会温度的体现,但囿于体制机制原因,恐怕也是一体化中的难点。这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摆到更重要位置。

  江苏

  深度脱碳,打造绿色能源供给基地

  新华日报记者 陈澄

  “长三角地区GDP约占全国1/4,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1/5,主要原因是自有能源匮乏,是我国一次能源主要输入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化石能源约占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的90%。长三角作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与经济活跃水平的地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表示,实施区域一体化绿色转型战略,能够使长三角地区在继续当好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同时,继续引领全国零碳转型,进而早于2030年完成国家碳达峰目标。这将为中国较落后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和时间,为国家顺利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建议在盐城率先开启能源转型和深度脱碳,这将有效拓展长三角区域的碳排放空间。”张乃文介绍,盐城处在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优势明显,预测还有50吉瓦(1吉瓦=10亿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综合各方面资源要素和约束条件,盐城东沙岛是具备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能源供给基地的风水宝地。”张乃文建议,全力支持盐城在沿海东沙岛建设大规模制氢为主的海上综合能源岛,将之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进而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的供给基地。

  张乃文希望,国家和省级发改、能源、科技等部门对立项予以支持,国土规划、生态环保等主管部门给予相应支持,并由盐城作为主体统筹竞配东沙岛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建设指标,用于先行先试区建设,并实现减排2000万吨以上。

  他建议,一方面,可以建设长三角海上“电氢耦合”规模化示范和绿氢基地,建设10吉瓦大规模海上风光电中高压离网制氢系统,以降低多次逆变造成的电力损耗;另一方面可实现对传统工业的低碳能源替代、培育新工业体系,实现低碳能源替代,并为长三角规划布局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等新材料生产基地提供绿色能源和高纯“氢”原料,从而锻造和培育新的工业体系。

  浙江

  政策协同,推动要素流动配置更优

  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年,也是浙江民营企业三花创业第39个年头,从最初一家制冷配件厂起家,一步步成长为全球化经营集团,拥有制冷家电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两大领域系列化控制部件和组件类产品,9类主导产品全球占有率第一,超过20类产品全球占有率前三。

  “目前,我们正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供应体系,减少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度,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全国人大代表、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张亚波介绍,三花在全球设有9个主要制造基地和20多家工厂,全球聘有研发工程人员3400多人、每年专利申报量在1000件左右、发明专利占比50%以上。

  过去3年,疫情及随之而来的供应链中断、物流成本提升、人才流动受限、国际国内需求收缩等情况,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小影响。张亚波介绍,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顺利克服危机、渡过难关,2022年实现全球销售额523亿元,同比增长30.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据了解,汽车和制冷家电行业均为全国耗能耗电大户,其中汽车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至8%,制冷家电中29种量大面广的空调产品耗电占全国年度耗电的2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7.65亿吨,占比也在7%到8%。

  张亚波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应出台长效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制冷家电产品能效标准水平,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塑造绿色品牌形象,进而引领全球制冷家电行业发展。同时,长三角应加快政策供给和协同,推动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助力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突破。

  安徽

  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王弘毅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表示,要发挥好沪苏浙皖地区各自优势,深化产业链合作,聚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整体升级。

  近年来,奇瑞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与沪苏浙的企业、院所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尹同跃介绍,奇瑞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联合创新研究院,打造基础技术研究平台、应用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应用平台。

  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尹同跃表示,产业方面,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集聚地和零部件生产地,覆盖从整车、汽车零部件、芯片到车规级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政策层面,长三角各省市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顶层规划设计到消费端、招商端的各种支持政策,全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技术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创新要素最集聚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高校和人才资源储备,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支撑;市场方面,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用户消费能力强,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高,市场广阔。

  “长三角车企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资源,一方面加大关键技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强产业联盟合作、跨界合作和生态圈合作,创新产业链模式、交通出行模式、用户服务模式等。”尹同跃表示。

  围绕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尹同跃建议全面深化产业链合作,从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充电服务以及金融、租赁、二手车交易和维修回收等后市场服务,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尹同跃表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创新能力强,国际和行业龙头整车企业较多;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整车产品特色明显,零部件产业配套齐全;安徽作为资源丰富型城市,劳动力资源充沛,国内诸多车企扎根,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浙江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大小企业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