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05 浏览量:32

新形势下,更好发挥长三角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需要探究和把握理念指引、制度创新和安全根基三大实现路径。

  理念指引——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长三角科技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加快推进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既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又充分发挥区域科研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支撑作用,突破跨区域协同发展壁垒,加强重点领域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一方面,上海应继续强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建设“五大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另一方面,苏浙皖应各扬所长,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和区域发展共同体。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比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继续稳步推进实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跨区域核算;加快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拓展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和绿色发展“含金量”,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范本。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以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数字长三角建设”;在机制协同的软联通方面,稳步推进各领域、跨区域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与融通。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以长三角共同富裕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下一步,应推进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跨区域共生共荣共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生活水平,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制度创新——

  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完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时,强化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能,强化规划纲要的战略协调和引领功能,强化三省一市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强化地方立法协同和民主监督联动机制,并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的协同机制。比如,三省一市加强全局谋划、深化合作、相互赋能、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和完善多方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纵深发展,着力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覆盖全领域、全区域系统集成的体制机制。

  健全和完善一体化协同开放体制机制,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比如,把握和对接制度创立创新的国际高标准,在知识产权、生态环保、竞争政策、金融服务等与国际标准有差异的领域充分发挥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先行先试作用。

  安全根基——

  提升科技安全发展能力,巩固科技安全。比如,持续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和基础研究,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安全发展,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提升产业安全发展能力,巩固产业安全。比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补短板、强长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加强对外产业合作,包括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协同联动。

  提升金融安全发展能力,巩固金融安全。新形势下,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制度体系,稳步推进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同时,加强金融与科技融合,确保数字金融安全,进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提升城市安全发展能力,巩固城市安全。长三角区域超大特大城市多,人口密集、产业集聚,增强城市韧性、巩固城市安全至关重要。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健全和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升城市预防、转化和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