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会议明确了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6月6日下午,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以转型的方式共同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新的绿色发展优势。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劳动生产率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生态质量优化、创新能力升级等一系列深层次挑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既强调了协调推进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绿色创新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构筑绿色本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绿色创新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有机融合。
作为一种关注并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绿色创新既强调创新发展必须以绿色低碳为基调和底色,又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一方面,绿色创新强调以绿色发展为目的,创新驱动为引领,协调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区域、各部门、各类政策,共享资源和绿色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绿色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强调长三角一体化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推动长三角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因此,绿色创新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抓手,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构筑了绿色本底。
提供基础支撑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取得良好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区域开发强度高、资源能源消耗大、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大、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而绿色创新则能助力高排放高风险高污染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调整长三角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整体规划和功能布局。通过建立健全各地区各级绿色创新合作体系,以示范区推动部分地区和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为人民安居乐业、产业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创新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催生“新产业”,绿色创新催生了一批绿色产业,包括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涉及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废物处理、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不同领域;二是开发“新市场”,根据绿色创新的需求培养人才,创造新岗位,打造“新人才市场”,同时提高绿色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寻找绿色科技的“新产品市场”;三是协同“新生态”,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低碳相结合,从清洁生产、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来协同经济增长与减碳降污,打造低碳“新生态”。
开辟崭新路径
长三角地区河湖相通、山水相连,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加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成为制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创新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既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保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绿色创新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资源共享攻克核心技术难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对绿色创新的关注和投入依然不足。未来要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攻坚克难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先,要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互促,强化长三角绿色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链条创新融合。同时,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聚集各类绿色创新产业链集群,搭建展会、沙龙等活动,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并逐步延伸至长三角其他地区。其次,要采用区域协调机制,按地域、地区分工合作,吸引并大力培育绿色创新领域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政策和资源方面优先向绿色技术类创新型企业倾斜。再次,面向全球,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绿色创新理念、技术、模式等,吸收国际智慧,推动我国绿色创新进步。最后,要构建合理公平的科技协同创新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府的引领协调作用,营造区域一体化科创新环境,在关键成果上实现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新生态。
二是联手共建绿色创新人才队伍。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总量在稳步提升,但受限于三省一市各城市地区发展差异,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类型和需求存在同质化等问题。未来,要通过绿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长三角整体人才竞争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大量引进绿色创新支撑性人才队伍,包括专业化绿色技术经纪人队伍、高水平绿色金融人才等,提升长三角地区总体的绿色创新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其次,要提升长三角绿色创新人才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建设人才全生命周期追踪的共享平台,科学搭建人才数据库,推进长三角地区人才市场的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助力绿色创新人才和企业匹配。再次,要打破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壁垒,扩大人才政策辐射范围,加快推广“轨道人才”“科创走廊人才”实践,明确高水平绿色人才跨省市认定标准,实现绿色人才队伍互联互通。最后,要营造绿色创新氛围,促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绿色创新专项人才,筹办绿色创新大赛、绿色创新学术论坛等国内外活动吸引各界人才关注。
三是协同共推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市场仍有待开发,市场应用转化率不高。未来要重点关注绿色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首先,要加强绿色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积极发挥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平台的引领作用,促进各地不同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交叉和前沿科技协同创新,并且调动各类主体,构建高校、绿色创新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间的合作桥梁,共促产学研用。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和重度污染企业,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开发文化旅游、绿色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加快推进示范区水乡客厅·方厅水院等近零碳社区、超低能耗项目建设,积极发展“AI+”“大数据+”“5G+”“北斗+”等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最后,要引入市场竞争,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引领,在“绿色创新+产业”模式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调动市场活力,形成试点示范性企事业单位,鼓励生产和推广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关注绿色发展,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创新成果进驻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