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一盘棋” 开创新局面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4-07-04 浏览量:21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耿辉摄/光明图片

6月15日,人们在首列连接长三角一市三省的超级“环线”列车上参加集章打卡活动。新华社发

深中通道深中大桥。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口、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各地区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发展均衡性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区域协调发展崭新局面。

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网络全面建成;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已开始招生,雄安宣武医院开始接诊,北京与雄安新区第一批33项公共服务同城化事项已发布,京雄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公共交通、就医购药等多个应用场景两地互通……

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新区正在“拔节生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现在,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到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的阶段,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拉开、雏形显现,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此为蓝图,有关方面制定相关规划,相关部门也出台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取得实效,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

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近六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万多家。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达到预期效果。看待这份成绩单,既要看“硬”的数据,也要看“软”的经验,既要看到对于两市一省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更要看到对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示范价值。

当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南粤大地,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举世瞩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顺利运行,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建成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超50个,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港珠澳大桥开通,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投入运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强化。“湾区通”工程有序实施,投资贸易等方面堵点进一步打通,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湾区标准”标识上线,规则衔接深入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川渝两地紧密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线路工程全线贯通,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项目正式通车,川渝贸促系统签署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全方位开放……2024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领域建设全面提速。

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30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08.7亿元,完成率25.4%。

当前,科创元素加速向西部科学城聚集,各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呈全面开花之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欧班列(成渝)号直达欧洲,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东南亚……西部大开发正在形成新格局。

西部地区奋力谱写新篇章的同时,中部地区也在加快崛起。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近年来,中部地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打造了众多亮丽“名片”。

同时,东北全面振兴、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深入实施。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奋力扛起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使命……

赵辰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千岛湖畔,浙江杭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不少村民喜欢坐在廊桥上乘凉、聊天,享受夏日夜晚的悠闲时光。

近年来,下姜村积极践行先富带后富,与周边多个乡村抱团发展,一起走上了共富路。“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乡村旅游越来越火,村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也越来越好。”下姜村村民姜丽明告诉记者。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是党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

2021年5月,浙江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路;2022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会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政府,公布跨省域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

在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引下,长三角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民生服务领域有了更多跨区域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良的环境质量。

“医保异地结算,省心又省钱,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安徽省阜阳市市民王帅说。随着长三角地区异地结算深入推进,群众异地就医“垫资”和报销“跑腿”的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聚焦民生期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在造福沿江两岸,润泽亿万人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初心使命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郭兰峰说。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3年的66.16%,“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郭兰峰表示,新时代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