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这一地理位置现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行政区划。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90 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划范围不断扩大。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以约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23 年,长三角GDP 总量已超30 万亿元,分别是京津冀、珠三角等主要经济圈的2.89 倍、2.77 倍;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2.38 亿人,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16.86%。从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依托其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从人口净流入规模来看,近年长三角区域人口持续净流入,年均净流入规模在50-120 万人。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长三角已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金额也稳步增长。从财政与债务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财政状况较为健康、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度较小,三省一市的债务压力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近期的《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等文件精神,当前区域面临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体制机制一体化、高层次协同开放、生态环保治理协作、安全发展能力提升等五方面重点任务。具体来看,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三省一市之间已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了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国际规则衔接制度体系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长三角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加速;长三角安全机制持续建立,金融稳步对外开放和严监管持续推进。
长三角城市人文地理相似性、经济发展程度接近、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为三省一市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行性,其发展也对全国其他城市群具有一定引领和指导意义。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发挥其在经济、科技、开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