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融长”:正在“消失”的省际线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4-08-09 浏览量:14

央广网滁州8月8日消息 从滁州渡口出发的景区游船,穿过碧叶如盖的荷塘,最终停泊在南京的码头;一家南京的研发机构,其生产基地落户滁州后,迅速“长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一座安徽的小镇,户籍人口4万多人,常住人口却超过8万,这其中来自南京的就有16000多人……

从区域实践到国家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第二个五年”。在安徽滁州与江苏南京的毗邻区域,原本无形但却代表着差异、区隔的省际线,正在逐渐“消失”。从“靠上去”到“融进去”,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已经成为滁州这座安徽东向“融长”桥头堡的“最大共识”。

半“皖”半“苏”植此青绿

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滁州市来安县与南京市六合区交界处,这里因有华东最大的“池杉林”而得名。

7月30日午后,在池杉湖湿地公园的沙盘前,公园负责人韩汇山在介绍时,用激光笔“描”着一条S形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安徽与江苏的省际线,它将这座国家级湿地公园一分为二。总占地面积约5800亩的池杉湖湿地,有2200亩在安徽境内,另外约3600亩则属于江苏省。

池杉林湿地公园已成为“百鸟天堂”(马飞 摄)

烈日炎炎,记者从滁州境内的渡口乘船,沿着千亩荷塘中的水道蜿蜒而行,沿途荷塘里各种颜色的荷花仍在盛开,籽莲、红莲、藕莲、睡莲、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碧叶相接,不知不觉中,游船已经抵达另一个渡口。记者注意到这里在手绘地图上标注的是“荷塘码头(江苏)”。

韩汇山告诉记者,最初的池杉湖湿地公园并不涉及到江苏。2004年,他偶然路过池杉林,看到了“水中有林,林中有鸟”的美景,当年便与滁州市来安县雷官镇签订核心区池杉林及周边土地的流转承包合同,将当时已被承包出去的池杉林保护下来。

“池杉林中栖息着上百种鸟,大量的鸟粪让池杉湖的水质严重富营养化。”如何解决水污染是韩汇山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池杉湖西边紧邻裁弯取直后的皂河,已经再无拓展空间,于是韩汇山将目光投向池杉湖外围的江苏地界。经过协商,韩汇山又流转了南京市六合区的3600亩土地,这才形成了现如今池杉湖湿地横跨两省的布局。

跨越两省、民营企业负责统一运营是池杉林湿地公园最显著的特点,两地如何在生态保护上保持持续性和步调一致至关重要。据介绍,在推进跨省合作中,滁州来安县与南京市六合区迅速形成了“湿地共建、生态共享”的共识,将湿地作为一个整体版块打造,建立皖苏两省跨界沟通协调机制,并探索省际毗邻区生态保护和开发新路径。

两地携手清扩渠道、修建过水涵闸等,将池杉湖核心区“护城河”、园区千亩荷塘、园外滁河支流向阳河连接贯通,畅通湿地水系内外双循环。为了打击盗猎盗伐行为,两地分别设置警务室,组织开展“延伸一公里”跨界巡逻。同时,投资4900万元修建的池杉湖公路桥,也实现皖苏两省车辆一站抵达。

在开发利用上,湿地公园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皖苏两地青少年,开办户外讲堂、自然课堂,不断加强跨省文化交流。来安国际观鸟周、南京六合区荷文化节、中国荷花品种展等一系列的活动陆续举办,实现了“双赢”。

退耕还湿、搬迁村庄、疏通水系、种植荷花……20年来,湿地公园内部水环境已经极大改善,形成了向阳河取水、大池杉林用水、水道输水、荷塘净水的水循环系统。

经过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现在已经形成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据统计,湿地公园共分布维管植物194种,鱼类43种,两爬类18种,兽类13种。此外,湿地公园还生活着鸟类98种,总数量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2017年12月27日,池杉湖被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

“跨省通办”他乡亦是吾乡

从“相邻”到“相融”,不仅仅是一片湿地的共建共享,更是他乡亦是吾乡的日常体验。

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与江苏南京仅一河之隔。“汊河镇是一座人口净流入的镇,虽然也有出去打工的,但是来到汊河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也很多。”汊河镇镇长王建丽告诉记者,汊河镇户籍人口是4万多,但是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其中来自南京的就有16000多人”。

汊河镇与南京江北新区之间由滁宁轻轨、来宁客运枢纽中心、汊河大桥、黑扎营大桥、中李大桥构成“一轨三桥一中心”的立体式多线融入通道,让省际线两侧的人们轻松地实现了“双城生活”。

外地人比本地人多,一个极端的个案在汊河镇临溪社区。临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6万余人,但其中96%的常住人口原来在江苏、福建等地工作生活。如此规模的外来人口,势必对居民的行政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避免群众办事需要跨省“来回跑”和“折返跑”难题?汊河镇的解题思路是“跨省通办”。

临溪社区的“跨省通办”窗口(吕华 摄)

“在社区就能办理跨省医保业务,真方便。”近日,家住来安县汊河镇临溪社区的南京市民王俊,在社区的“跨省通办”窗口,顺利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就医登记备案,这让他格外惊喜。

2022年7月,临溪社区在行政服务大厅率先开设了“跨省通办”窗口。“可办事项已经从最初的3项,增加到了现在的26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来办理的事项主要集中在医疗、社保等领域。据介绍,截至目前,汊河镇临溪社区、金港湾社区“跨省通办”窗口已服务群众上千人次,实现从“出省办”到“在村(社区)办”的转变。

在来安的外地人办事更便利,同样在南京的来安人也无须“两头跑”。据了解,来安县目前已与与南京市六合区率先开通了“跨省通办”专窗,分别在南京浦口、六合市民中心设置自助终端设备,实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首次申领等户籍类事项通办,异地就医可以直接刷医保卡结算、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可以零材料网上办等业务,共有55项政务服务事项或服务场景应用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来安县人民医院专家开展多学科专家门诊(吕华 摄)

在省际线西侧的来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体化”远不止行政服务。在基础教育方面,来安不仅每年派出教师去南京、杭州的名校跟岗学习,汊河中学还与江苏江浦高级中学和南京浦口实验学校分别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推动师资交流和教育质量提升。在医疗方面,来安县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长三角地区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今年以来,长三角知名医院专家来该县坐诊1292人次,接诊11977人次,指导开展Ⅳ类手术1053台次,带教129人。

你好,长三角“合伙人”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位于滁州市东南部,与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接壤,距离南京市区只有约30公里。卓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南谯区将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在这里而不是城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南谯区争当滁州市“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这种层层递进的官方表述,足见南谯区“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

2019年10月,浦口区与南谯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2020年,南谯经开区与浦口高新区签订《产业园区共建合作协议》,在南谯经开区内设立“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2021年变更为“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当时选择落户南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设置了浦口和南谯的合作园区。”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翁锦烽告诉记者,这家原本总部位于南京的晶圆半导体研发企业经浦口区推荐,于2020年8月落户南谯,投资30亿元。这也是滁州市第一家晶圆制造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共建产业园首个投产项目。

华瑞微晶圆产品封装后的成品芯片(华瑞微供图)

4年过去,企业的高速发展也进一步验证当初做了正确的选择。“签约到拿地只用了1个月时间,再到投产只用了12个月,近两年我们的产值都在翻番。”翁锦烽告诉记者,目前华瑞微已经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也将总部搬到了南谯。

“浦口的高校人才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土地资源紧缺,而这些正好是南谯的优势。”南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相关协议,南谯区与浦口区合作成立滁州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双方按照8:2出资,7:3收益分成,按照“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的合作机制,在南谯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采取共招、共建、共享等模式打造南谯—浦口合作产业园,并纳入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

据统计,自2020年设立,功能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百亿以上项目2个。得益于功能区的带动作用,南谯区在安徽省“赛马”评议中三次拔得头筹。

在滁州,来自长三角的“合伙人”不仅有“好邻居”。早在2012年,滁州就和苏州牵手,由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共建的重点省际合作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成为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站。

今年4月24日,星恒电源年产4GWh锂电池项目开工典礼在安徽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隆重举行。这也代表着这家2019年入驻中新苏滁高新区的苏州企业,将在明年将滁州生产基地整体产能提升至12GWh,占到该企业全部产能的90%以上。“目前我们的锂电池产品在中国大陆轻型电动车、两轮车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并且出口欧洲和东南亚。”星恒电源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刘洋告诉记者,落户滁州,最直接的渊源正是因为苏州工业园。

与省级毗邻区不同的是,中新苏滁高新区建立了独特的“双主体”合作模式。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民生教育等领域共同决策、协同发力。良好的机制激活发展的动力,2023年中新苏滁高新区GDP增速高达12.5%。据介绍,截止目前,园区累计入驻各类主体超1800家,其中工业企业超300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达149家,这其中园区60%的外资项目、70%的投资额、80%的项目数来自长三角地区,成为滁州对外开放合作的示范窗口。

中新苏滁高新区鸟瞰(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苏滁同时拥有长三角一体化、南京同城化、苏州飞地合作、滁州跨越发展等重大发展机遇和重要政策利好,今年将更加锚定打造省际合作典范的目标要求,拉高标杆、敢挑大梁,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广兰表示。

连通苏皖两地的汊河大桥(来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双向六车道,长500多米的汊河大桥上,每天两地来往车辆络绎不绝,据统计汊河大桥的日通行车辆从2022年的日均1.75万辆攀升至目前的日均3.7万辆。这一增长印证了苏皖两地之间日趋紧密的互动,而无形的省际线在车流双向奔赴中逐渐“消失”。

从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到民生事项的“跨省通办”,再到产业园区的“合伙”,“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