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三次全体会议在安徽滁州举行。会上,新华指数公司董事长曹占忠现场解读了《2024新华·中规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最新成果。
宋薇萍 摄
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达到197.62点,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曹占忠说,2018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顶住压力,内驱动能不减,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其中,产业融合分指数达到226.15点,成为支撑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民生服务与生态共保两个维度增速最快,近5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21%与3.90%,是长三角增进民生福祉、走向共同富裕的真实写照。
据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今年是指数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过的第四年。该指数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从产业融合、设施联通、生态共保、民生服务、协同开放五大维度,将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用数据耦合,用量化评估代替主观感受,全面呈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数字画像。
根据长期的跟踪研究,结合指数运行结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的规律特征:
一是长三角地区正在实现从量级到能级的逐步跨越,不断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023年,长三角GDP总量达到30.5万亿元,首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在世界级城市群中排名第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首位度为1.92,接近于2的水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协同共进,发展结构均衡。长三角科技集群与港口集群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也是能级跃升的重要佐证。
二是在一体化发展引领下,长三角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集群不断提质升级。
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内部供应链占比达58.1%,明显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
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内相互投资总金额累计超过1.2万亿元。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全国四成以上新能源汽车产自长三角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以车企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抢得了先机。
三是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吸纳和输出相对均衡,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该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相比于京津冀、广东省分属于技术交易输出型地区和技术交易吸纳型地区,长三角地区技术吸纳和输出相对均衡,更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四是城乡加速融合,推进共同富裕,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长三角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示范探索效应显著,是展现我国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范本。
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差异水平相对较小。
曹占忠说,接下来,新华指数还将在嘉兴市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在城乡融合领域的专项指数成果。
五是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对全国其他区域协调发展起到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形成136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45项被全国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在生态保护领域,示范区的“三统一”制度和联合河湖长制得到集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