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肩负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的城市,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突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明确了新的要求。
接下来,南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强化枢纽功能,共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南通正与苏州、无锡共同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长江南通段在已有3条过江通道的基础上,2022年开建北沿江、海太、张靖皋等过江通道和通苏嘉甬高速铁路,今年还将开工苏通二通道,“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未来长江南通段每隔20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到上海、苏州通勤时间将分别缩短至45分钟、25分钟。南通新机场选址已定,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吕四集装箱码头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合作运营,去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超3.4亿吨、保持全球前20强。南通将积极参与“轨道上的长三角”和港口群、机场群等建设,创造更多“天堑变通途”,服务长三角高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二是深化产创合作,共筑世界级产业集群。南通正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沪通签署新一轮科创合作协议,长三角国创中心首个分中心、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先后落户,南通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90%的新招引产业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去年规模突破1万亿元。南通务实谋划、积极推进在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毗邻区域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和融合发展样板区。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共创同质化发展环境。目前,南通二级以上医院全部与上海等地名院大所深度合作,上海仁济医院南通医院建成投用,16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与崇明共建世界级生态岛,常态化开展长江渔政等联合执法,制度化推进毗邻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规院《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指数》显示,南通环境改善幅度名列长三角41个城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南通PM2.5浓度保持全省最低,优良天数比率全省第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
南通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制造强市之路,着力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基础和优势方面:一是产业支撑有力,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7万亿元,形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两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纺织产业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0%,去年全市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1个,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排名第12位。二是创新澎湃有力,去年引培科创项目1428个、实现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36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全社会人才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三是要素保障有力,相比上海苏南,南通开发强度还不高,特别是沿海板块不到20%,沿海开发园区未利用建设用地总规模近10万亩;海上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可有效保障企业绿电需求;成立产业、创新两大母基金,“南通好投”品牌持续擦亮。
下一步,南通将围绕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产业升级筑牢基本盘,以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以绿色低碳塑造新优势。
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昂首迈向“下一个万亿”
《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化沿海经济带潜在增长极功能,精准发力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优势产业,探索‘龙头+配套’‘研发+生产’‘离岸+在岸’等开放发展新模式”,并“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南通旗帜鲜明提出把沿海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和关键变量,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好支撑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构筑向海图强新格局。树牢“全域都是沿海”理念,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推动“沿江创造+沿海制造”“临海前沿+内陆支撑”联动发展。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活蓝色经济新引擎。坚持科技兴海,发挥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示范作用。培育更多海洋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为提升海洋科创能力加大智力支持。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强产业集聚新高地。坚持项目为王,以总投资500亿元中石油项目等为带动,以一批百亿级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四大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海洋渔业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等未来产业,着力构建“4+2+X”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四是以江海联运为支撑,彰显双向开放新优势。落实“水运江苏”建设部署,实施通扬线、新江海河等航道提升工程,完善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合作,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开发园区等开放平台,打造长三角双向开放新支点,更好服务和支撑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
立足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棋局,南通务实谋划、积极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大力推动。目前,协同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有关文件和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建设方案已形成初步成果,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明确“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
下一步,在推动共建协同区上,南通将依托北岸先行区建设,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突破:
一是在合作模式上求突破。着眼片区开发、产业创新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合作模式,推动科创、产业及空间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高效联动。
二是在合作载体上求突破。南通与上海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与苏州合作共建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已取得明显成效。南通将总结用好园区共建经验,围绕长三角产业链分工,推动共建一批“小而精”的合作园区,加快成为上海、苏南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三是在合作机制上求突破。学习借鉴国内跨区域发展成熟做法,探索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互算等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携手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