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和服务示范区建设 在吴江,聆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铿锵足音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0 浏览量:10

光阴荏苒,自2019年11月揭牌至今,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共同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走过五年的建设路程。

这是一条没有先例可循的路,每一步都印刻着坚韧与奋斗的足迹。从形态开发到功能拓展,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探索的路越走越宽,探路的人越聚越多,这片2413平方公里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气象!

在示范区“两区一县”中,吴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丰厚的“家底”赋予其融入和服务示范区建设的更大担子,也给了吴江人在国家战略前沿舞台施展拳脚的更广阔空间。

五年来,吴江聚焦“高质量”,坚持走绿色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抓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实,主动贡献长板、加快补齐短板,努力实现“好风景”与“新经济”相得益彰,擦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江苏窗口”和“苏州窗口”。

五年来,吴江锚定“一体化”,积极携手青浦、嘉善下好“一盘棋”,推动示范区建设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示范。

让我们透过吴江这扇窗口,回望示范区建设者们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聆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铿锵足音。


近水更亲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找好位置、选准角度,迅速按下“快门”……每年冬天,鸟类摄影爱好者屠亦安都会背着“长枪短炮”来到吴江东太湖畔的生态湿地,给迁徙至此的白天鹅定格下优雅身姿。一张张照片里,这群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客人”,或入水觅食,或成对嬉戏,或振翅欲飞,尽情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据属地监测观察,每年来东太湖过冬的冬候鸟多达上百种,除了较为常见的凤头潜鸭、骨顶鸡等雁鸭类和秧鸡类候鸟,天鹅等稀有鸟类近年来也频频现身,成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接受益者和见证者。

吴江河湖水面积302.4平方公里,约占示范区水面积62%,水面率达24.43%,居示范区首位。以水为脉,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舒展。

长漾,吴江西南部的一个狭长湖泊,横跨平望、七都、震泽、横扇四地,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今年7月,长漾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之一,成功通过省级复核验收。

稻田咖啡、田野餐吧、水上皮划艇、观光小火车……这两年,背靠环长漾片区秀美的生态环境,震泽镇众安桥村吃上了“旅游饭”,游客络绎不绝。

“去年,村里接待游客量约32万人次,收入将近2500万元,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党总支书记谭晓高兴地说,除了到文旅项目上务工,有的乡亲还自发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蒸蒸日上。

幸福河湖滋养幸福生活,而守住这份幸福,需要不遗余力的治理与保护。

守护长漾,吴江可谓花了大力气:沿线布设8处水位监测站点、1处水文气象监测站点、5处光谱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21处视频监控站点,打造出一座“数字孪生长漾”,确保水生态环境实现常态化精准管护。

河湖治理不易,跨界河湖治理难上加难。

太浦河,西接东太湖,东连黄浦江,将吴江、嘉善、青浦紧密串联。过去,由于三个地方不同的监测和管护标准,加上行政体制限制,太浦河治理曾一度陷入僵局。

示范区成立后,吴江积极推广其首创的“联合河长制”,与青浦、嘉善携手构建跨界河湖共治共享模式,太浦河治理才从“各顾各”走向了“一起管”。

自2019年获聘担任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吴江汾湖高新区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就经常“招呼”青浦、嘉善的村级河长一同巡河,“以前啊,水葫芦漂到哪儿,治污责任就归谁。现在不分你我,上下游联保共治。”

上海海洋大学“水生态环境中心”生物监测负责人焦俊鹏长期带领项目组跟踪太浦河流域的生态情况。根据最新出炉的实验结果,他们惊喜地发现,今年太浦河的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已达71种,比十年前增长了两成多。“这不仅表明了太浦河水质的逐步改善,也显示了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

逐浪现代化

“创新湖区”呼之欲出

说起本地优势产业,吴江人以前提得最多的,莫过于丝绸纺织、光纤通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这“老四样”。而现在,得掰着手指捋一捋。

从吴江到上海虹桥机场,最快需要多久?吴江德尔集团董事长汝继勇给出答案:不到20分钟。前不久,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联程接驳航线进入常态化运营,他作为首发乘客亲身体验了一把跨省“飞的”的便捷。

抬头望去,吴江的天空变得愈发繁忙,低空经济正蓄势高飞。

成功登记备案江苏首个A1类表面直升机场、落户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园总部基地、启用首批16个直升机起降场、开通苏州首条无人机快递配送航线、签约海鸥eVTOL等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项目……凭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吴江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低空经济天生带有“数字基因”,其发展离不开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支撑,而这与吴江主攻的另一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不谋而合。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吴江成功引入“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等重点项目,落地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华为云等国家级“双跨”平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齐头并进。

翻阅吴江最新的产业版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跃然纸上:前有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领跑”,后有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算力、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追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今年8月,2024赛迪百强区榜单出炉,吴江排名全国第八、江苏第一,是长三角区域内唯一入选前十强的城区。数据显示,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1500家,其中约40%是领军人才创业企业。

以一域之力刷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显示度”,吴江靠什么?

靠广大民营企业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敏锐洞察和不懈追求。在亨通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先进分析技术、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使生产效率提升66%、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1%、不良率降低52%。去年12月,该工厂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

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创业之初,吴江开发区东运创投等投资机构雪中送炭,为我们融资数千万元,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苏州云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AI+行业解决方案领域的科技型公司,回忆起落户3年来吴江给予的一系列扶持举措,公司董事长熊博形容“像春风一样温暖”。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步伐加快,人才、项目、资金、载体等创新要素在吴江这片热土更加澎湃涌动,一座世界级“创新湖区”呼之欲出!

突破“想象力”

不断挺进改革“深水区”

相似的水乡风貌,相近的文化习俗,差不多的方言口音……行走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交界地带,倘若不看地图,人们似乎很难辨别脚下是哪个省份。

然而,一旦涉及跨省项目建设,区别就立马显现了出来。

从空中俯瞰,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线在太浦河汇于一点,被称为“长三角原点”。原点之上,机器轰鸣、塔吊林立,横跨太浦河的四合院形制建筑——方厅水院,已初见雏形。

作为全国首个地跨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建筑工程,方厅水院的建设涉及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行政审批曾面临诸多挑战。

按照传统流程,项目需要根据省界一拆为三,由三地分别审批。而各地的审批标准、要件、时间都存在差异,针对一个审批事项,建设单位要准备三套不一样的材料,跑三个窗口,办三套手续,过程十分繁琐耗时。

没有先例,就去创造先例。在示范区执委会的统筹协调下,吴江与青浦、嘉善精诚合作,统一项目建设管控要求、技术设计要点、审批流程和材料要件清单,采用“委托审批”和“联合技术审查”的方式,实现“一个文件一个章”,既加快了方厅水院的建设进度,也为跨省域项目审批提供了新思路。

制度“破障”,创新“破圈”,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流动、共享。

“我的高级职称是上海市人社局认定的,没想到吴江同样认可。”上海人袁毅曾在吴江一家民营企业就职。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在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申报过程中,自己的上海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也能获得额外加分。

长期以来,不同省市间职称资格互认存在壁垒,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阻碍了人才资源跨地区交流。2019年起,吴江联合青浦、嘉善共同探索建立人才“跨域、互认和共享”机制,先后出台《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实施细则》,实现两省一市专技职称等互通互认。

改革越是深入,遇到的难度和阻力就越大。吴江坚定不移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助力一体化制度创新不断挺进“深水区”。

去年7月,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成为示范区深入探索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

从概念初创到揭牌成立,吴江积极配合示范区执委会理顺厘清跨省域高新区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全力落实联席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形成了三地协同推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强劲合力。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过去五年,吴江携手青浦、嘉善,以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54项,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共筑“幸福圈”

“一体化”生活可感可及

建设示范区,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吴江老百姓很有话说。

因为身体原因,住在汾湖的陆永观每个月都会坐示范区1路公交,去上海的医院复查、开药。“以前去上海要坐长途车,一趟得两个多小时,票价20多块,到了上海还得转。现在这班公交2块钱,40分钟就到上海了。”

无论去上海还是浙江,吴江人能就近选择的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吴江境内共有18条跨省公交线路在营,公交线网总长度达410公里,平均每月服务市民出行近17万人次。而在今年年底,沪苏湖高铁苏州南站、盛泽站也将通车运营。

物理空间的距离在缩短,资源共享的“半径”则在拉长。

吴江人吴红英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待在嘉善,照顾在当地工作的女儿。由于患有高血压,她需要长期服用降血压药,可过去两地医保不互通,买药只能自费。

随着吴江联合青浦、嘉善不断加快医保跨域衔接,情况迎来转变。吴红英高兴地说,现在自己不但能在嘉善的定点药店刷社保卡买药,还可以去定点医院直接刷卡就诊,“感觉自己不再像个外乡人了。”

足不出城就能办妥“示范区的事”甚至“长三角的事”,似乎越来越可感可及。

柳先生工作在上海,把家安在了吴江。前不久,仅凭一张身份证和一张银行卡,他在吴江汾湖便民服务中心成功办理了公积金提取业务受理登记。“本来担心跨省买房公积金用不了,或者即便能用手续也会很麻烦,没想到只跑一个窗口就能办成。”

这归功于吴江、青浦、嘉善联合打造的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2021年起,三地相互授予政务服务受理权限,属于本区域受理权限内的个人事项均可通过窗口进行受理,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件事,开全国之先河。

统一招生、跨校选课、毕业互通……“跨省求学”同样顺畅不少。9月8日,嘉善技师学院(筹)新校区迎来了首批1600多名新生,吴江桃源中学毕业的张佳慧就是其中之一。

张佳慧自幼喜欢画画,初三毕业时了解到示范区职业教育跨省域招生的相关信息,多方对比后,她选择前往嘉善技师学院就读五年一贯制的工艺美术专业。“长三角一体化招生,让我求学深造有了更多的选择。希望以后可以从事设计类的职业,圆自己一个梦。”张佳慧说。

千言万语说不尽,有感慨、有喜悦,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随着政策红利的叠加释放,示范区三地正在加速融合成为一个“民生幸福圈”,这里的每一个人,以后或许都可以透过自身,具象展现“一体化”如何演变为一种有品质、有憧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