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新批复!长三角集齐3个地区中心城市,上海城市定位此前已明确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4-12-25 浏览量:18

近期,《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合肥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至此,长三角苏浙皖三省省会南京、杭州、合肥的国土空间规划均已获批。与2016年获批的上一轮城市总规相比,三城的区域功能定位、区域链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服务能级,以及省域、跨省域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提升,“格局打开”。

本轮国土空间总规中,合肥的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此前,南京、杭州的城市性质均明确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此外,上海的城市定位早已明确为国家中心城市。由此,长三角区域内已形成一个国家中心、三个地区中心的发展格局。

此前,一项关于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合作网络经历了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显著演变过程。该研究认为,长三角需要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群网络型架构,不仅要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节点优势,还要明确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分工定位,进而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务院批复合肥的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对比南京与杭州,南京有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独特定位,杭州有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等特殊功能,合肥更突出的则是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优势。

合肥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对合肥自身和长三角发展都意义重大。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就将合肥定位为全国四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同年,合肥发布《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方案》,一大批利好快递业航空货运的政策落地。以此为契机,合肥积极发展航空物流、航空保障服务、航空维修制造等产业,壮大临空经济。对整个长三角来说,上海、南京等城市在国际航空物流方面比较成熟,但面临场地、航权及时段饱和度等压力,合肥大力发展国际货运航线与转运功能,可成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辅助分流与中转点,并通过完善的多式联运综合体系,完成国内外货物快速流转。

对比三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南京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不断发力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业数字化趋势明显;杭州正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5675亿元。合肥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领域成果显著,通过加速推进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硬核科技“试验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曹贤忠认为,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在产业上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纵观南京、杭州、合肥三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关键着眼点无一例外均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此前,南京的发展方向相对靠西,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等地,都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对于联动长江经济带作用巨大。杭州更多是向东发展、外向发展,意在带动绍兴、嘉兴、湖州等杭州都市圈成员抱团发展,一方面谋求与宁波唱好“双城记”,另一方面则是主动接轨和服务大上海。

合肥总体规划,恰好是此前南京与杭州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在承接宁杭等地协同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形成合肥都市圈协作格局。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黄发儒指出,《合肥规划》支撑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助力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同时,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共建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推进区域空间目标共达。此外,还将加强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并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引导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曹贤忠看来,长三角区域合作当前已处于“高水平、多中心”的发展阶段,并且网络的“小世界性”逐渐显露。南京、杭州、合肥三地国土空间规划相继获批,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多中心的发展格局,也为长三角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长三角应进一步提升城市间的连通性,增加城市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交通网络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高速铁路、公路网和港口设施的完善,减少城市间的交通成本。同时,推进跨区域政策和制度的协调与统一,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政策,减少制度性障碍,促进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城市间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