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突破12万亿元,约占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30%。
发挥“乘数效应”、勇闯新赛道新蓝海,以数促实、撬动千行百业发展活力,打通数据“大动脉”、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长三角的“数字”浓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牵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竞速新赛道,澎湃区域经济“增长极”
搭载着5名乘客的小型空客直升机从江苏苏州吴江的苏州湾创投壹号起飞,仅18分钟,就抵达上海虹桥机场……随着今年10月由江苏吴江至上海虹桥的运输机场联程接驳航线开通,打“飞的”往返长三角已经成为现实。
空中“飞的”既为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也是区域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有力实践。在低空巡检领域,常态化无人机巡航覆盖长江沿线98公里,效率提升50%;在低空医疗物资运输方面,江苏首条空中送血航线实现了常态化运营,配送时间减少超50%。
聚焦各大前沿赛道,长三角正协力竞速奔跑。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数据显示,长三角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3万件,占全国总量26.8%。
近日,上海晶泰科技有限公司与微软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利用前沿技术探索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革新性应用。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说,长三角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应用场景、深厚的科研基础、扎实的上下游配套,对于孕育新赛道、新技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三角一直是中国改革创新的高地之一,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是这片热土的内生基因。”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如今,在各项协同框架下,长三角正不断汇聚各项社会资源,为区域和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激发“数动力”,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打开产业新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传统产业转型蝶变的新活力。
“智改数转网联”是百年纱厂大生集团的一次华丽转型。近五年来,大生集团投入10亿元,推动生产数字化改造。数据统计,通过智慧化系统控制,改造后集团的生产效率提升约15%,吨纱综合成本下降1000多元,万锭用工降至10人以下。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近年来企业累计技改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道说,公司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投用后,不仅减少约40%的人力,还显著减少了发货环节的人为失误。
降本之外,新兴数字技术也带来广阔的增量空间。在上海东浩兰生集团与上海浦江数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智贸链通”平台上,上传出口产品清单、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报关单相关信息,不到2个工作日,就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上海五金矿产发展有限公司业务员杨一然感受到,出口退税办理竟能如此轻巧。
上海东浩兰生集团副总裁华慰说,尽管短期内公司营收规模下降,但未来面向的却是万亿元级的市场。
“产业数字化作为实现数实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说,超前的政策和广阔的市场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协同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数字经济协同转型和创新也有力推动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夯实新基建,畅通数据产业全系筋络
数据,看不见、摸不着,却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根据《全国数据产业地图(2024)》内容,长三角地区是数据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数据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04%。
上海市数据局城市数字化转型处处长钱晓说,当前,上海正会同苏浙皖相关部门加快数据产业培育、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能力提升,夯实数字新基建。
在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大科学装置已建成投用,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
据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紫金山实验室致力于为国家数字经济安全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已覆盖全国40个城市和133个边缘网络,一系列创新成果已被应用于“东数西算”、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与此同时,长三角各地正加速打通各行业、各部门、各区域的数据“断头路”,加快建设算力枢纽节点,为产业发展疏通筋络。
近日,沪苏浙皖省级数据主管部门共同签署工作备忘录,宣布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介绍,近年来,三省一市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9.5亿条,有力支撑长三角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4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
此外,继上海中国电信算力高效调度示范项目今年第三季度全面封顶后,浙江嘉善的中国电信长三角国家枢纽嘉兴算力中心项目也于近日发布,该项目今年3月开建、已初具雏形……
“未来,这些算力节点将互联为一张算力网,充分实现资源高效调度、设施绿色低碳、算力灵活供给、服务智能随需。”吴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