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为深入评价和度量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基地)于近日发布报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
报告认为,区域人才、经济、创新、环境及共治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力,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整体人才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构建起一个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一体化发展生态体系,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均显著提升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3年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得分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75.49,到2023年的133.66(以2019年为基期),各年度指数得分逐年攀升。特别是2019年作为关键节点,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一体化示范区的正式成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指数跃升至117.76分,2022年进一步增长至125.37分,直至2023年的133.66分。
从2015年至2023年间的指数得分变化来看,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得分均实现显著提升,协同共治力指标得分在2019年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得到明显拉动,达到152.45。随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示范区五个维度都出现了稳步快速提升,特别是创新驱动、人才集聚都在2019年后分别提升至142.87和131.01。
从人才集聚力来看,一体化示范区人才集聚力总体呈现稳定且显著增强的发展趋势。自2015年起,人才集聚力在波动中稳步前行,在2019年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为区域人才汇聚注入了新活力与新动力,至2023年人才集聚力分数达到131.01,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基础、人才水平和人才引领三个关键指标同步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05%、7.95%和9.05%。
从经济支撑力来看,2015至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支撑力得分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得分从68.08稳步提升至2023年的119.10。特别是随着一体化示范区的建立,区域经济支撑力涨幅显著,至2023年已回升至116.76,体现出较强的基础韧性和支撑力。一体化示范区三地经济产业协同增长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创新驱动力来看,2015年至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的创新驱动力指标得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创新驱动力持续提升达到142.87,接近2015年的两倍。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区域间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和流动。
从环境吸引力来看,2015年至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环境吸引力指标虽有所起伏,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123.88,年均增长率达到6.52%。在二级指标中,公共服务增长显著,年均增幅达到8.87%,特别是在2019年后,示范区人才政策制度持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五年间,生态绿色的底色不断加强,对区域人才生态环境发展的助力明显,年均增长率达到8.31%。
从协同共治力来看,到2023年,一体化示范区协同共治力得分达到152.45,特别是2019年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区域协同共治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一体化示范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示范效应,累积了一系列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度创新成果。
综合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通过综合提升经济发展、创新环境、政策支持和区域协同治理,有力地推动了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发展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各方面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共同推动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核心竞争力源泉。
着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
报告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一体化示范区将聚焦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功能,进一步凸显先手棋和突破口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一池一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共同打造人才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
一是深化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网络,整合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各类平台,开展协同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发挥头部载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合作。
二是打造高效统一人才要素市场,发挥“试验田”功能,统一人才市场规则与评价体系,消除政策差异,提升资源服务业水平,破除市场壁垒,推广互评互认机制,构建市场化评价体系。
三是拓展对接海外人才资源,建设多功能区域人才服务平台并扩展至全球,设立海外联络站,支持国际合作,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四是聚焦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教育链五链融合,优化人才配置,搭建协同共享平台,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通道,完善用才模式。
五是深耕制度创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接轨国际标准,设立人才创新奖励基金,提供优惠政策与发展空间,推广成功制度经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力更广泛区域的人才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