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长三角统战工作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潮涌长三角 共绘同心圆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4-11-19 浏览量:11

11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长三角统战工作研讨会与会人员在合肥、芜湖等地考察调研。图为与会人员在试乘展车。(图片由省委统战部提供)

时间,标注新时代的方位;实践,刻录新征程的步履。

11月,对于长三角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11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

今年11月11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党委统战部,在合肥召开第四届长三角统战工作研讨会。

这些年来,研讨会从上海开篇,又在江苏、浙江相继举办,今年轮到安徽主场,见证长三角统战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在既有的行政区经济模式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大团结、大联合,作为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恰恰提供了一把“解题之钥”。

手越牵越紧

三省一市,一期一会,以研讨为媒,将各地统战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及时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成果。

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党委统战部签署《沪苏浙皖统一战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倡议书》。

《倡议书》提出,要共同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共同聚力服务中心大局、共同巩固拓展联动平台。

同时,研讨会期间,还特别召开统一战线助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座谈会。

在这之中,如何聚统战之力,助推长三角产业协同之手越牵越紧,是被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上海与六安签订特色农产品产销等战略框架协议,先后打造“裕安优品”上海运营中心、“金美好物”沪上农展馆等平台,建立销售窗口243个,销售额341亿多元。

把商会互联作为关键抓手,以长三角为主的26家蚌埠市异地商会在宁波结成联盟,先后举办甬蚌汽车零部件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地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

南京和滁州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党外知识分子等统战成员围绕两地产业发展规划,在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半导体、大数据等领域加强协同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建机制,统一战线找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凝智聚力、增添动能。

心越贴越近

本届研讨会的举办地,合肥长三角海创中心,于2020年成立,是全国首家跨省(市)区域性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平台。

目前,依托长三角欧美同学会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海创中心分中心建设正扎实推进。

2021年12月,长三角海创中心上海分中心落户上海G60松江·安徽科创园。今年8月,浙江分中心在杭州钱塘揭牌成立。

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背后归根到底是人的往来。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只是归国留学人员,长三角三省一市党委统战部干部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亳州与上海奉贤以打造“奉亳同心智联行动”统战工作品牌为抓手,建立统战系统干部培训工作机制,以项目交流互引为契机,推动奉贤区“首席质量官+标准化总监”企业质量人才孵化模式在亳州借鉴应用。

阜阳联动苏州打造“同心苏州”和“颍淮同心·善统善战”统战品牌,引导阜阳干部向苏州从“学现象”向“学精髓”深化、“学措施”向“学方法”升级,推动阜阳统战工作守正创新、推陈出新。

宿州和杭州支持统战系统单位、市各民主党派、各统战团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时,支持两地党外干部人才双向锻炼、互派挂职、跟班学习。目前,两地互派干部85名,其中党外干部9名,占比超过10%。

常来常往、常走常亲,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心自然也就越贴越近。

情越融越浓

研讨会期间,既有各地工作经验交流,也有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鲜为人知的是,安徽叩问长三角的历程之中,从一开始就凝结着十分珍贵的“统战印记”。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芜湖民革党员戴笠熹提案,建议安徽积极采取措施,承接上海企业转移等。

戴笠熹的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年,作为外省在沪投资的第一栋建筑,裕安大厦奠基开工,成为安徽在沪经贸活动的中心和窗口。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域相近、文化相通,统战历史丰厚。今年7月,三省一市统战部门,联手启动“长三角统战文化合作机制”。

怎样把统战资源变成发展动能,化“地缘人缘亲缘”为“互通互融互鉴”?也成为此次研讨的重要话题之一。

淮南与上海闵行因“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相系。围绕这一历史文化渊源,两地设计推广旅行线路,同时依托新联会组织开展“寻美”系列活动,创作富有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大流量汇聚正能量。

淮北与徐州共享运河文化,拥有相近的民俗、非遗等。两地统战部门交流、交往密切,联合开展“推动医疗资源协同共享”“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调研,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成为实施项目。

放眼未来,在博大精深的徽文化里,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汤夺先,还看到了探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力量。

汤夺先认为,徽文化从不同向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建议发扬好徽文化的实践经验及文化符号,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以统战之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绵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