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北高新区 摄影:范易成
在南通市崇州区的市北高新区,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智能驾驶系统及线控底盘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建设。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程俊告诉界面新闻,该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用地14.8亩。预计明年11月完工,将新增用于汽车智驾系统的Onebox线控制动系统,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应税销售约6亿元。
据了解,格陆博科技在南通建立了生产及试验基地,在上海设有前瞻技术研究院。像这样“上海研发、南通制造”的企业在市北高新区还有很多。
格陆博科技的生产线 摄影:范易成
2010年8月,上海静安区与南通两地政府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签约携手打造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开启了沪通两地深度合作的新篇章。南通科技城的运营公司由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和南通政府合资成立,以市场化机制组织实施园区开发建设,通过面向全国的“上海-南通”两地联动招商集聚投资企业。
2018年,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省级高新区,而南通科技城作为市北高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已吸引了众多高品质、高税收、高产出的项目,产城融合的效应已露头角。
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市北高新区已吸引超300家优质科创型企业投资落户,总投资超百亿元,是江苏省唯一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成为了沪通深化产业合作的代表性园区。
高新区内
在汽车行业新一轮变革中,智能驾驶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高地,线控底盘作为“执行”环节,堪称智能驾驶技术的“咽喉要地”。格陆博科技依托在上海市嘉定区设立的前瞻技术研究院,以智能底盘线控技术正向研发为主导,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驾驶平台供应商,今前不久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格陆博科技的产品展示 摄影:范易成
谈到选择南通的原因,程俊表示,市北高新区通过集聚资源要素,重点布局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吸引了许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此外,南通紧邻上海,上海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也为企业的技术突破提供了支持。据悉,目前格陆博科技已获软银中国、方广资本等战略投资,市场融资近10亿元,估值约25亿元。
借助上海科技创新浓度高的优势,上海孵化、南通转化已成为市北高新区一种常见的产业发展路径,这一模式也吸引了大量优质科创型企业投资落户。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北高新区落户的300多家科创型企业中,约40%来自上海、60%以上在上海有产业链合作关系、70%的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比如高新区内的市北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目前整合了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个国内顶级生物医药创新团队。
崇川区副书记、市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海燕向界面新闻介绍,高新区以“高新产业引领区、创新之都先导区、沪通合作示范区”为发展定位,目前重点发力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汽车电子三大产业。打造了市北集成电路产业园、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车创汽车电子产业园等专业载体空间。徐海燕表示,特别针对生命大健康产业,高新区将着重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等细分领域,推动生命大健康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
位于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的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日前刚刚宣布,完成了近亿元Pre-A轮融资。成立于2020年的修实生物,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和医药创新,是国内首个实现复杂结构短肽药物规模化生物合成生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过去四年,我们的业绩增长保持了显著的加速趋势,销售额实现了每年200%的增长速度,预计明年可达1亿元。这一增长得益于我们不断优化技术平台,提高产线效率,并拓展了国内外多个新的客户和市场。”修实生物医药董事长吴寅嵩对界面新闻表示,公司持续的技术创新,使我们在多个细分市场取得了优势地位,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研发。
“合成生物学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目前比较前沿的赛道,我们从创业之初就与上海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吴寅嵩介绍,他们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合成生物学药物研究中心,与上海交大开展深层次合作,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近千万元。
市北高新区作为南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吴寅嵩认为,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技术转化、产品生产和商业化落地都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生命健康产业,是崇川区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市北高新区的特色“园中园”,宝月湖生命健康产业园内目前已集聚了科凯生命、百优达、修实生物等80多家高成长性企业,南通全市5个通过国家特别审批渠道确认的创新型医疗器械中有3个出自市北新区。
在集成电路领域,专注于电源管理类芯片研发与销售的钰泰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新晋入选“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它同样在上海张江等地设有研发中心,有国内外近百名芯片研发设计人员;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的领先企业通富微电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针对先进封装等“卡脖子”技术合作研发,获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
沪通合作的案例在市北高新区内随处可见。在高新区之外,近年来,其所在的南通市崇川区也紧扣全市沿江科创带建设要求,加强与在沪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知名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科创资源对接,与中科院上海微电子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
高新区内介绍沪通合作的展板 摄影:范易成
代表性合作包括:中集能源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针对“核燃料高效储运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开展合作研发,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长三角多肽研究院、上海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崇川分中心、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一基金两基地”、同济大学科技园、国际青创园(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等创新平台持续推进,稳步发展。
此外,崇川区成立的全省首个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吸纳了中科院微电子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在沪“双一流”高校作为支撑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崇川创新中心落地运营以来,积极导入创新资源,探索沪崇两地产业项目联动,拉动校企对接40余次,促成产学研合作近10项。
面向未来,徐海燕表示,根据《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市北高新区将规划构建“3+1”主导产业体系,除了集成电路产业、生命大健康产业、汽车电子产业三大主导产业,还要发展消费互联网、在线新经济等特色产业。此外,还将优化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将通过实质政策激励,促进创新企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加速高成长企业迈向资本市场,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