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长三角可借鉴新加坡博物馆“精益+融合”经验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4-08-09 浏览量:15

1989年,《文化艺术咨询委员会报告》的发布被看作是新加坡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起点。自此,新加坡先后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实施了三轮“文艺复兴城市规划”,打造出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城市活力呈指数级增长,经济溢出效应显著。

新加坡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益管理”和“融合开放”,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成效和四条经验,也可为长三角地区博物馆建设借鉴,为城市繁荣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新加坡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三大成效

新加坡在博物馆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合理布局推动文化影响力凝聚,民众认可度持续升高,进而稳固了新加坡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声誉。

成效一:博物馆布局集中,文化地标大放异彩

新加坡在博物馆的数量和分布上表现出高度集中性。表1可见,新加坡每11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与东京相仿。从分布密度看,每14.1平方公里分布1座博物馆,中央商务区及红山片区(约18平方公里)就集聚了近30家博物馆(含艺术馆)。高等级博物馆、美术馆、大型剧院和音乐厅沿新加坡河、环福康宁公园布局,文博设施集聚效应凸显。

表1 国际文化大都市博物馆拥有量比较。

成效二:民众对博物馆认可度与感受度持续升高

从到访量看,2011年到2014年期间新加坡大型国立博物馆到访量稳定在每年300万人次左右。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改建完成并对外开放后,观众到访量显著提升至512万人次,2019年更是达到578万人次。2022年新加坡文化遗产意识调查显示,89%受访者认为博物馆为城市活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比2018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成效三:国际文化大都市声誉日益稳固

根据《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新加坡综合排名稳居全球前五,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部分年份甚至超越东京位列第四。其文化互动影响表现优于上海、北京和首尔。

从文化指数构成看(2023年16项指标),文化展示内容出口值(单项得分63.9,高于巴黎、东京)、文旅目的地吸引力(单项得分50.8,高于东京)、外国居民数量(单项63.7,高于东京、纽约)、海外游客到访量(单项38.9,高于东京、纽约)等方面表现突出。

新加坡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四条经验

新加坡博物馆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创新策略和实践经验。通过历史建筑改扩建、多元合作、资金与人才投入,以及文博资源和节庆活动品牌化等措施,新加坡在文化设施发展方面成就显著。

经验一:历史建筑改扩建为高等级公益性博物馆,基本实现经济平衡

新加坡通过历史建筑改造,建立了一系列高等级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这些项目节约了大量财政投入,如国家博物馆由莱佛士博物馆改建,亚洲文明博物馆由移民局百年建筑改造而来,总耗资约1.1亿美元。市政大厦和前最高法院改建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投资约4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新加坡特别注重将博物馆营建与城市大型开发计划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力量。比如,在新加坡滨海湾开发计划中,金沙集团耗资55亿美元建设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融时尚、艺术、科学为一体,与滨海湾的高端商务、娱乐休闲功能形成了良好呼应。

经验二:多元合作,推动文化场馆精致发展

新加坡通过跨部门合作和国际资源联通,提升文化产业协同效应。内部,国家艺术理事会(NAC)联合市建局设立艺术房屋计划,为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提供空间。对外,国家文物局(NHB)组织亚欧博物馆基金会和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论坛,促进跨文化对话,打造区域性文化博览知识中心。

同时,NHB和NAC联合经济局合作谋划文创产业发展,制定艺术和文化产业集群清单,主动培育艺术产业集群和文化艺术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将文化艺术部门增加值从1996年的5.6亿美元提升至2019年的18.7亿美元。

经验三:资金与人才双重投入,推动本土原创内容

近年来,新加坡通过持续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文化展示和原创内容生产。三版文化复兴计划均增加NAC和NHB运营预算,额度分别为1000万美元/年(2000-2004年)、1300万美元/年(2005-2007年)、2325万美元/年(2008-2015年),大部分用于资助NAC和NHB业务预算或艺术团体。从资金去向看,除员工成本和博物馆运维费用外,主要用于艺术团体创作和艺术组织驻留援助,以及国际展览、联合办展和宣传推介。

同时,新加坡还特别重视年轻化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培育。组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南洋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媒体学院,设立博物馆策展研究、博物馆管理或文物艺术史等专业艺术类奖学金。成立新加坡艺术学院(新加坡首座国立高等教育专业学校),服务13-18岁青少年,可获国际文凭(IB)文凭或职业认证。

经验四:推动文博资源和节庆活动品牌化发展

新加坡通过差异化收费政策和品牌化节庆活动,提升文化资源共享度。大型公立博物馆对永久居民和常住居民实行免费或低价,对境外游客收费。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为例,从表2可见,其通票对永久居民和常住居民免费开放,境外游客收费标准为成人10美元/人、60岁以上乐龄人士(新加坡对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别称)5美元/人、学生及儿童免费。私立博物馆考虑市场化运营与财务收支平衡等多重因素,较之公立博物馆收费更高。以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为例,境外游客门票约为公立博物馆的3倍以上,本土民众相比境外游客享受更低票价。此外,创设家庭门票等多样化票务产品,服务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

表2 新加坡代表性公立、私立博物馆“差异化”票价比较。表格由本文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长三角可借鉴新加坡博物馆的精益管理经验与融合开放理念

启示一:优化博物馆布局,打造文化集聚区

避免千篇一律的“大而全”,优化建设长三角大综合、小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速推动长三角城市文博区聚落化建设,争取海外合作共建,引进具高能级项目或常驻展陈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文化功能强度,如上海可结合人民广场剧场群改造、外滩第二立面更新,以及一江一河沿线提升,进一步提升环人民广场文博区文化艺术浓度。

同时,积极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导入再造结合,重点集聚区的城市更新设置文化艺术空间保留百分比的硬性要求,如土地出让协议前明确更新后建筑总量1%用于文博设施。促进文化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多元化发展。这样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二:创新建设模式,提升资金投入产出效益

建设模式上,应鼓励多方共建、统筹运营,结合上海、苏州、南京等历史特色风貌区特色,见缝插针改造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以灵活、高效的方式提升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应以流量论英雄,充分发挥专业策展水平和展陈品牌的引流作用,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参观。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策展,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游客量和收入。

启示三:推行差异化票价政策,提升民众文化获得感

借鉴新加坡的精细化票务政策,长三角地区的公立文博场馆可以对本地居民实行定向优惠,降低参观门槛。对学生、老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优惠,鼓励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培养忠实的文博客群。同时,临时展览和特别活动可以灵活调整票价,确保高质量展览的广泛参与,通过动态定价提高展览吸引力。对于国际游客,可以制定更合理的票价,提升导览服务和文化体验项目,以增加博物馆收入和国际影响力。此外,创设家庭票、组合票和会员票等多样化票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

启示四:联动办展办节,促进区域文化合作

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文化节庆合作,助推文化产业价值链攀升。通过联合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例如,结合每年10月至11月举行的进博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可以同期策划长三角主题文化节,进而将区域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文化旅游线路。这不仅能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市民,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启示五:研究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博物馆统计融合

参照国际通用、横向可比的长三角文化软实力指数(如全球城市实力指数、全球软实力指数等),接轨国际大都市统计口径,可以为长三角的博物馆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坐标。通过接轨国际大都市的统计口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动态监测博物馆在地贡献度和社会效益的产出。这不仅有助于了解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还能为制定和调整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推动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融合统计也是关键一步。这种融合统计可以打破各类文化场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更全面地反映文化设施的运营状况和社会影响力,进而为区域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