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核心城市进入“地铁同城”时代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30 浏览量:75

来源:中国水运报

6月24日11点,苏州地铁11号线正式运营开通,全线28座车站同步开放。该条地铁线在末站昆山花桥站可以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乘客可站内换乘、自由切换,实现沪苏跨省轨交通行,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至此,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两地居民迎来这一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性进展。交通先行加速要素流动,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活力。

“双11号”交会再添便利

6月24日10时40分,家住昆山花桥裕花园的姜冠兰扫码穿过闸机,第一次走进苏州轨交11号线花桥站。此时,距离她从上海地铁11号线嘉定新城站进站坐车,刚刚过去25分钟。“我们小区就在花桥博览中心站边上。我清楚记得,2013年上半年买的房子,下半年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线通车,没想到现在可以直通家门口了。”姜冠兰的丈夫在上海嘉定工作,她经常需要两头跑,“以后从上海回家一路地铁,不要太方便哦!”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了“无感换乘”,两个跨省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只要打开苏州轨交官方APP“苏e行”或上海地铁官方APP“Metro大都会”,点击乘车页面中的“无感换乘”开通服务,乘客从苏州或上海任一站点进站,在花桥站换乘时通过“无感换乘”通道,就无需二次安检、二次刷卡、二次扫码。

拉近苏沪时空距离的苏州轨交11号线,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全自动运行技术,集车辆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故障诊断、检修管理等多项设备技术创新功能于一体。“11号线列车最高时速100公里,会自行完成运行、靠站、折返等操作,驾驶室全程对外开放。”苏州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11号线运营事业部副部长赖一鸣说。

4次穿越高速公路,3次穿越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高压管线;区间隧道穿越61条河流、41座桥梁,正穿和侧穿115幢房屋,是苏州穿越铁路、河流、桥梁最多的地铁线;攻克淤泥层、富水砂层、上下透水层连通等“三重地质风险叠加”难题……4年半的建设周期,苏州轨交11号线的建设者穿越重重障碍、攻克道道难关,实现了多个“最”和“首次”。

匠心不仅体现在工程建设上,还体现在站点设计上。据介绍,苏州轨交11号线全部28个站点分为标准站点、艺术品站点和特色站点。昆山城市广场站站内浮雕墙上刻有震川先生归有光、亭林先生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曲圣魏良辅等文化艺术先贤;玉山广场站则提取昆曲角色中“生、旦、净、末、丑”元素,设计成不锈钢座凳装置艺术……“我们希望外地游客在昆山坐地铁时,能发现每个站点的环境都不一样,每站的文化线索不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苏州轨交11号线的特色站点与当地的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生态景观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相融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一体化同城化加速加码

轨道交通可以拓展城市空间,为城市进阶、能级提升带来新的可能。从世界范围来看,都市圈的形成都与轨道交通密不可分。以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如同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网络,串联起3000多万人口。轨道交通的各个站点集中了各大商场、酒店、写字楼等,进一步带动城市发展。

2013年10月16日,中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延伸段开通运营,承接着沪昆两地市民的交汇和流动。十年来,每天通过地铁方式往返沪昆的人数达10多万人次。轨交11号线开通后,苏州轨交运营线路增至6条,运营总里程251公里。眼下,全长约90.34公里的苏州轨交10号线苏虞张段也在快速推进,建成后将串联相城区、常熟和张家港,为苏州市域一体化构建南北向快速通道,更为苏州构建“覆盖城市、连接市郊、串联城际、对接国铁”的轨道交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丁宏认为,当前苏州转型升级急需更多高精尖产业“加码”,对苏州和昆山来说,“双11”线路的连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城化效应将持续显现,更多资源要素得以在苏州和昆山集聚和流通。“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对接后,形成互相借力之势,为花桥和昆山在产业布局、人才引进、城市塑造方面注入强劲动能。”花桥经济开发区经促局副局长林燕斌说。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毕湘利表示,此次上海、苏州“双11”轨交线路实现互联互通,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的坚实一步,承载着两地市民共同的美好期待,对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不止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地理边界也正逐步消失。

在广州、佛山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地铁广州佛山线是一条重要引擎。2010年11月份,全国首条跨市地铁——广佛地铁首段开通试运行,让佛山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地铁的地级市,广佛两地市民开启“双城生活”。

根据规划,未来广佛两地衔接通道将达18条(含已建成通车线路),穗莞衔接通道6条,广州至深圳、清远、中山、惠州等地区衔接通道各1条。这意味着,广佛之间通过地铁几乎连成一体,而广州与东莞、深圳、清远、中山、惠州也都将有城市轨道交通连接。

地铁经济效应显著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2022年的5年间,来自江苏省苏州市花桥、苏州城区、昆山城区、太仓城区的上海虹桥商务区跨城通勤人数增长了168%;上海漕河泾开发区5年间跨城通勤者人数也增长了143%,其居住地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太仓、昆山和嘉兴市嘉善轨交沿线地带。

“从整体上看,世界从经济全球化向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上海大都市圈谋划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各级政府统筹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抓手,跨省邻近城市之间的人员、物质、信息、资本交流空前紧密,人员运输通道与工具需求越来越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表示,地铁是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方式,具有省地、快捷、时尚、准时、环保等优势特点,是年轻通勤者的挚爱。

同时,随着2020年11月沪苏同城化正式入列“国家方案”,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与苏州两市的互利合作和人员交流。沪苏通勤者惊呼,沪苏同城化让上海多了“金鸡湖”,让苏州多了“外滩”,上海、苏州不同资源优势及其二者的互补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些同城化优势,就是有赖于城市间快捷、准时、时尚的大运量交通工具地铁的连接。”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地铁带来的经济效应不言而喻。

“跨省跨市地铁在便利人员通勤基础之上,扩大了其就业范围,有力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曾刚分析,从企业角度来看,可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城市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员的招聘和更新,跨省跨市地铁能扩大企业招工的范围,有助于企业招聘适用的人力资源,同时还方便失业者再就业,有助于减轻企业解聘员工带来的压力、降低企业人员更新的成本。”

其次,能推进城市间合作,实现城市功能互补。曾刚认为,借助上海与苏州、嘉兴之间的地铁联系,可以实现上海高端科教文卫资源密集优势与苏州嘉兴建设空间广阔、生态环境景观美丽、生产生活成本低廉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克服上海拥挤、成本高以及苏州嘉兴大型剧院、领事馆缺失的劣势,进而实现城市间取长补短、互利发展。

“跨省跨市地铁联系还可强化区域综合竞争力。”曾刚进一步解释,这有助于相关城市发挥优势,比如以构建“上海企业+当地资源”“上海研发+当地制造”“上海市场+当地产品”“上海总部+当地基地”为核心内容的合理分工合作体系,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发展,进而大幅提升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

——干线铁路营业里程约1.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8000公里,骨干通道能力全面提升,对外构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枢纽节点,以“三纵三横”干线通道为主骨架,面向北、西、西南3个方向的放射状铁路网络,形成长三角与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3小时区际交通圈。

——城际铁路营业里程约1500公里,长三角地区相邻大城市间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与周边城市形成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市域(郊)铁路营业里程约1000公里,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都市圈形成0.5—1 小时通勤交通圈。

——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约3000公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一批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

——建成一批多种轨道交通一体衔接、高效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部分枢纽实现多种轨道交通方式贯通运营,新建枢纽基本实现同台或立体换乘,不同轨道交通系统最长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轨道交通站场与大型机场、公路客运站实现同站布局或快速直达,城市内重要枢纽间基本实现半小时通达。

——轨道交通市场化投融资改革迈上新台阶,不同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规范、政策等顺畅衔接,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重大突破,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运输服务品质明显提高。

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轨道上的长三角,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一张网、枢纽衔接零换乘、运营服务品质优,长三角成为轨道交通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样板区,轨道交通全面引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