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在“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典型案例推介环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介绍了示范区规划建设实践。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1日揭牌成立以来,示范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扛起“先手棋和突破口”责任使命,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探索形成跨省域“规划一张图”管理体系
航拍江浙沪交汇处
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使命,其中“规划一张图”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也是示范区建设的法定依据。张忠伟介绍,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自然资源部门聚焦跨省域地区空间定位不一致、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空间治理难协同等难题,共同构建“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流程闭环管理新机制。
第一个“1”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示范区总规》),是我国跨省域统一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成果,是示范区规划、建设和空间治理的基本依据。
《示范区总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规划严守“三区三线”,全面落实“双碳”战略要求,明确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66%,河湖水面率提升至20.6%;坚持创新驱动、减量增效理念,以“好风景”吸引“新经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规划建设用地实现减量15.7平方公里,通过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坚持交通链接、融合共生理念,强化交通立体网络和复合枢纽支撑,提高交通网络链接效率,构建“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形成“河湖田镇村”融合共生的水乡单元;坚持跨域协同、一体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第二个“1”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3年10月由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批复实施。这是国内首个跨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乡镇级实施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单元规划作用,其规划范围内的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等五个镇不再另行编制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N”和“X”分别为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示范区生态环保、交通、水利、供排水、通信、燃气、产业、文旅等8个专项规划,以及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并批准实施,实现了示范区各级各类规划的纵向精准传导和横向高效协同。
五个方面成效显著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已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工作
示范区执委会建立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委托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编制形成示范区总规2023年度实施体检评估报告。前不久,示范区总规2023年度体检评估报告出炉。
评估报告认为,《示范区总规》充分发挥了规划引领和管控作用,有力支撑了示范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五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基本构建了“1+1+N+X”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跨域一体、区域协同”的治理机制取得新突破;二是严守生态和安全底线,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呈现新态势;三是有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国土空间格局展现新风貌;四是促进生态优势加速转化,绿色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五是全面推动空间功能优化配置,一体化空间协同稳步提升。
此外,评估报告也指出,示范区规划实施还需进一步关注底线管控与刚性约束深化落实、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和一体化空间持续推进等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举措建议。
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还需持续深耕
张忠伟表示,尽管示范区的创新探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但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示范区将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深化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深耕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
一是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测预警和动态更新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底线管控约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探索系统性生态建设和修复方案,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全过程管理,提升国土安全韧性;三是加强重点地区引领示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示范区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四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持续培育新经济新动能;五是进一步推进跨区域空间协同发展,实现一体化共建、共享、共治。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唯有笃行。示范区将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