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显韧性增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2024年12月9日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23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民营企业是浙江的金名片,是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浙江正配套出台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鼓励民营企业冒尖创新,用优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以“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近日,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开幕。此次大会招引重点项目共计22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857亿元,创下历届世界浙商大会最高纪录。世界浙商大会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强大韧性、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一系列榜单,浙江民营企业上榜数量均排名首位,拿下5个全国第一,首次实现“大满贯”。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经济为浙江省贡献了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经营主体。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浙江正配套出台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鼓励民营企业冒尖创新,用优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以“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聚焦科技创新

浙江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坚定将创新进行到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在浙江,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位于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不久前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从研发立项到发射成功将近400天,蔚星科技研发工程师车治川和团队共同对这颗卫星进行了3000多项大大小小的测试试验,平均每天就要进行7个试验。“一半惊喜一半压力,首发星的成功发射只是迈出了公司红外卫星星座从落实部署到应用探索的第一步。”车治川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未来还要发射更多卫星。

敢于深入科技创新“无人区”,从源头上直面前沿挑战,是民营企业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的题中之义。

专家表示,浙江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再造新优势,实现从效率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浙江将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同攻关,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

位于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浙江优基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植物纤维编织地毯。此前,其产品原材料大多是传统剑麻纤维,虽环保耐用却容易吸水,企业发展一度受阻。

有了产学研支撑,事情迎来转机。优基尔总经理吴静介绍,公司委托之江实验室利用智能计算改良剑麻纤维,使其具备疏水性、抗污性,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

着眼于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浙江迭代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资源数字地图,推动规上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推动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链主企业和产业链关键节点控制企业。

浙江省工商联数据显示,浙江共有2125家企业进入上规模民企行列,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它们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重要来源,在驱动浙江经济前行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深入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及时回应涉企诉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民营企业放开手脚搞经营、心无旁骛谋发展。

日前,位于嘉兴南湖区的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年产9万吨丙烯酸及10万吨精丙烯酸技改项目正式开工。

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南湖区政府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服务专员为公司提供了全方位帮助,取得合并土地证5天就顺利开工,刷新了企业项目开工建设的最快速度纪录。

今年9月,嘉兴南湖高新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在南湖海创园正式揭牌,这是嘉兴市首个园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5个服务板块,覆盖人才、政策、项目、产业、科创金融多个领域,通过“一个口子”受理、流转、督办、反馈企业需求,企业办事只需跑一个窗口。

“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要解决3个问题,就是企业愿不愿意来、来了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能不能实现增值,切实增强企业办事体验。”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嘉兴南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邵潘锋表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找到企业需求点、形成汇集点,多渠道归集企业问题,想办法推动企业问题解决。

东阳是中国箱包产业基地,为进一步培育箱包产业,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东阳农商银行通过“整镇授信”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帮助民企做大做强。

不久前,东阳定达皮具有限公司创始人吕大军收到了一笔2100万元的资金,这是东阳农商银行为该企业提供的“民营经济小微房抵贷”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完成技改提能,助力企业引进智慧工厂系统。有了这笔资金支持,该企业的6条生产线改造计划终于可以顺利进行,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吕大军表示,在数字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的加持下,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40%,年生产箱包可达800万只以上。

“为助力区域营商环境打造,助推‘一镇一特色’项目,我们加快推进‘整镇授信’工程,加强网格走访力度,为东阳市千祥镇九峰箱包产业园综合授信1.4亿元,逐步形成箱包原材料、配件生产、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与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东阳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张隆浩说。

 

强化金融支撑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中小微企业大省。近年来,浙江将优化民营小微融资服务作为普惠金融工作重点,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方面,出台了《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两个一致”实施意见》,制定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条例》,为“浙江民营经济32条”提供金融方案。

目前,浙江深化“百地千名行长进民企送服务”“民营企业金融联络员”等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持续通过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万家民企评银行”等活动,激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6月底,浙江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没有可以抵押的物品,也没有担保人,原以为购置新厂房的贷款会有困难,没想到短短几天,就拿到了足额授信。”说起公司扩大生产经营的事,台州市拓娅莎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坦言,融资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台州后,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更紧密了,工作机制的运行让他有了高效便捷的融资体验,企业的做大之路也走得更有底气。

今年10月,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该机制落地台州后,台州金融监管分局协同台州市发改委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配套开发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后台管理系统,打通政银两端信息屏障,具备企业清单共享、走访进度管理、对接状态查询、问题修复跟进、融资动态监测等功能,结合全辖内银行机构开展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主体摸排、对接,精准满足稳贷、续贷、扩贷、首贷、接贷、还贷、担保抵押七类需求,全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该机制保障下,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温岭农商银行成立由“一把手”担任总指挥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组织全面对接全量市场经营主体,第一时间为李明开辟“绿色通道”,并计划先以信用贷款形式发放贷款,利率下调至基本与抵押贷款持平,待厂房购置后,再用抵押贷款置换。

“我们结合‘走访、申报、推荐、问题、修复、落地’全流程6个环节健全‘六张清单’,聚焦企业问题修复环节,由专班统筹开展融资辅导,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台州金融监管分局副局长潘湖滨表示,自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台州的银行机构已累计向8.34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706.37亿元。

 

放大人才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年初,浙江省委提出要全面加强3支队伍建设,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推动各类人才在勇当先行者与谱写新篇章中各尽其才、大显身手、奋发进取、竞相奔腾。浙江提出,不断畅通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搭建想干事能成事的舞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人才支撑。

今年,浙江新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各500名以上,到2027年,这两组数字要达到2000名。同时,浙江开展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到2027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550万人以上。

在最近举办的2024博士浙江临海行活动现场,共有7位博士入职临海相关企业,4个签约项目陆续展开合作,20多位有签约意向的人才在积极对接中。

与临海奥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拍即合的博士徐鹏飞表示,奥翔药业在药品研发特别是高质量原料药方面实力很强,目前在发展制剂产品,并与国外药企合作,对其个人职业发展也很有利。“企业发展前景好,个人有发展空间,既离不开城市的产业实力,更需要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徐鹏飞说。

临海素以汽车机械、医药健康、时尚休闲等产业闻名,规上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近年来,临海市引入大院名所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院,推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支持人才来临海开展访学实践、考察交流、项目合作,有效打通人才与产业间信息壁垒。 

“我们成立了引才工作专班,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摸排形成需求库,专班靶向挖掘形成博士库,最后逐一走访、匹配对接。”临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海波表示,今年,临海新引进博士39人,其中,青年博士16人,数量居浙江县级市前列。

如今的浙江,人才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2023年以来,浙江平均每天涌入3400多名大学生,每天诞生18家高新企业,每天引育3位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截至今年三季度,浙江省民营经营主体达1043.4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7.2%。其中,在册民营企业345.2万户,个体工商户698.2万户。